我們的差距在哪里?——再談《瑞恩的井》
而責任也許恰恰是我們家長自己!
我們一廂情愿的為孩子安排了唯一的路,除了學習還是學習,課堂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學琴,學英語,學舞蹈……家長不惜時間和金錢,陪學陪練,決不比孩子輕松。我們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怕他辛苦,怕耽誤他的時間。我們教給孩子要自我保護,讓我們的孩子聰明起來,素質高起來。但同時也教給了他自私,以自己為中心。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有時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人生目標的確立和追求。為師者,不可不慎。在下來的故事里,我們看到,這位啟發瑞恩捐款修井的南茜老師和她的學校,當瑞恩真的行動起來后,是她積極地幫助小瑞恩聯系非洲有關機構,而不是一笑了之。這是很負責任的。
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涯,有很多遺憾的地方。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基礎,我還沒有時時做到。今年我所執教的六二班,上學期在個別學生的倡議下,學生自發地開始收檢塑料瓶,積累到一定數量,學生們就把瓶子賣到廢品收購處,賣得的錢上交給我作為班費,作為桌椅損壞賠償費或購買獎品,獎勵那些在集體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對于學生的這一行為,我應該是大力表彰鼓勵的,但由于我的疏懶,我沒有及時鼓勵學生,致使學生的這一帶有公益性質的行為沒有延續下去,學生也有當時的熱情高漲變成了淡漠。責任完全在于我的引導上。本學期,我決心重獎那些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學生,積極引導他們的任何有益集體的行為。
我班有一個行為習慣比較頑固的學生楊潤新,從小自控能力比較差,時常和同學發生小摩擦,經常有學生告他的狀,但此生品性不壞,在班級各項活動中都能積極參加,尤其大掃除中,從不惜力。對于這個學生,我在管教的時候還缺乏足夠的耐心和針對性的教育方式,這也是我在教育學生方面需要磨礪的地方。
還有,瑞恩能“成事”,很大的一個幸運就是這件事上的每一環都很好地扣在一起,沒有發生人為的阻滯、歪曲和中斷。一棵幼苗的成長,一件好事的實現,是需要社會許多“細微”“小節”的共同努力的,也往往是共同作用的結果。善如此,惡亦如此。
捐款從加拿大各地以“瑞恩的井”的名義寄往“水罐”。
同時,加拿大國際發展組織(cida)表示:如果“瑞恩的井”獲得1分錢捐款,他們會另外捐兩分錢來支持他。加拿大援助救濟會(cpar)的烏干達辦事處工程師吉茲專程飛來加拿大,和瑞恩一起討論如何修建和維護水井。吉茲帶來了一張單子,列著需要水井的地方。瑞恩問吉茲:能不能把井修在一個靠近學校的地方?吉茲仔細研究一番,告訴瑞恩,有一個合適的地方,在烏干達北部奧沃特附近,那里有一所安格魯小學。
想講兩個字:認真。認認真真的cida,認認真真的cpar,認認真真的烏干達辦事處工程師吉茲,認認真真地尊重一名普通兒童。一件事如果能夠神圣,必須是倡導者和執行者對這件事的恭敬和真誠,認真地對待!
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別的態度,恐怕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對比一下我們的各種捐助各種基金,有時甚至連去向都搞不清楚,還不許過問,人心焉得不涼……
又回到那個海邊小朋友救魚的老話:對孩子善良,我們只有愛護和支持的義務,而沒有阻撓的權力。世上肯定沒有天堂,天上也不會有;但是我們還是要告訴孩子們:做好人,好人會上天堂。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這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是教育培養,這是理想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