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
(4)教師小結。
3.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劉備等人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異同點,說說課文為什么這么寫。
同:劉備對待諸葛亮前后一致的謙恭態度。
異:第二次增加了環境描寫,借助環境描寫的襯托,反映出
劉備請諸葛亮決心大,心意誠。第三次寫了“劉備靜候”的細節,表現了劉備禮賢下士。
4.三顧茅廬的結果怎樣?用上“因為……所以……”,“不僅……還”等關聯詞說說諸葛亮為什么答應輔佐劉備。
5.朗讀課文。
6.作業:作業本第4題。
第三課時
1.分辨課文詳略。
2.認識課文把劉備和張飛對比的寫法。
3.縮寫課文。
分辨課文詳略
縮寫課文。
1.復習導人:“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是寫誰的什么精神?那么課文為什么花廠較多的筆墨寫張飛呢?
2.讀課文,劃出描寫張飛的句子,討論從這些描寫中你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分角色將寫劉備的語句和寫張飛的語句對應起來讀一讀,說說這樣對應起來寫有什么好處。(反襯出劉備的謙恭態度。)
4.分辨文章的詳略。
(1)課文寫了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比較一下篇幅,看看課文詳寫了哪——次,為什么要詳寫,第三段呢?(詳略處理是為表
現中心服務的。)
5.作業。(兩題中任選一題)
(1)縮寫課文,要求不改變原文的意思,字數在300字以內。
(2)畫連環畫,并配上文字說明,書名叫(三顧茅廬)。
設計理念: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依據“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的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培養創新意識為抓手,打破歷史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將其設計成先讀再編后演的開放性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讓學生的個性在生動活潑、自由開放的學習中飛揚。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仰慕、謁見”等詞語的意思,簡要復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范例合作編寫課本劇,并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時安排:
三課時完成教學,每課時的重點分別為讀、編、演。
教學過程:
一、緊扣“誠意”,質疑導讀
1、課題質疑,初知大意
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可能提問:誰三顧誰的茅廬?為什么三顧茅廬?結果怎樣?)
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而后用一句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說得完整、連貫、有條理。
“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在現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確: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由此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2、重點質疑,讀中感悟
(1)自由朗讀全文,用符號在文中畫出表現劉備“誠意”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些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