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說課)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寫課題——螳螂捕蟬。
學生書空 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2、“捕”是什么意思?“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過渡: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板書課題后,我先引導學生解題,再設置疑問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也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地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2、交流: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說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學生的復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三)學習故事,體會少年的“巧講道理”
過渡:這究竟是怎樣的故事呢?少年又是如何巧妙地勸說的呢?
1、 請同學們讀一讀第9、第11自然段,認真地讀,用心地記,待會兒老師請你來講這個故事,你可以用上這些詞語。
出示:
(1)蟬 悠閑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5)得到利益 隱伏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