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系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新詞的意思。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并擬定小標題。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課前談話: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成語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比如“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這樣的成語你能接一接嗎?
2、你也能說嗎? 根據學生所說板書課題:螳螂捕蟬。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課題,質疑激趣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
出示課題《螳螂捕蟬》的圖片和文字圖。(字理析字詞:螳螂、捕、蟬)
2.請大家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認為課文會寫些什么呢?
生自由談。
3.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它到底寫了什么。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
(1)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2)劃出不會讀的字和不理解的詞。(3)遇到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朗讀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部分詞語,指名認讀后齊讀。
(2)文章中還有什么字不會讀的嗎?
(3)讀了這些詞語,你覺得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詞語來說說嗎?
3.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呢?結果怎么樣?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分別用四字小標題來概括出來。(板書:起因經過 結果)
根據學生回答來板書:(固執攻楚 巧妙勸說 打消念頭)
誰能用自己的話具體來說說這件事講了什么?
三、品讀課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設想”,明后果危險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不堪設想”這個詞語。誰能讀一讀呢?讀到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設想呢?課文里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找找看,是哪句呢?讀句子: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這句話中有一個生字是——“侯”。看到這個“侯”字,你想到了哪個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談。用什么方法來區分這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古文字是怎么寫的。
3.在中國古代,進入春秋時期以后,基本為混戰時期,諸侯國實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當時的形式。
4.其他的諸侯國乘虛而入的后果怎么樣?
(事情的后果很危險,很難想象。)
所以“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難想象最后的結果會怎么樣。
5.想到不堪設想的后果,該有多少人去反對啊!可是吳王還是——固執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識少年機智
1.過渡:后來仗打起來了嗎?(沒有)
什么原因呢?(因為吳王聽了少年的話后恍然大悟。)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聰明的你們可能知道了。如果我們了解了他們的字理,相信你們印象更深。
2.文中誰恍然大悟了呢?(吳王)是誰有這么大的本事讓他恍然大悟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