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話說成語,激趣導入
1.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博大精深,成語就是其中的一塊瑰寶,有的成語來自歷史故事,有的成語來自神話故事,有的成語來自民間傳說,有的成語來自古詩詞句,有的成語來自寓言故事,同學們知道什么叫寓言呢?你們知道哪些成語來自寓言故事呢?
(狐假虎威、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自相矛盾……)
2.學生交流。(要求說出寓言故事的名字,并簡單說說其中的道理。)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則寓言故事:螳螂捕蟬。(板書課題)
指導書寫“螳螂”,你們認識螳螂嗎?
(憑借生活經(jīng)驗認識這個“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對“螂”的認識,螳螂對莊稼有益。)
4.教師拓展:人們一提到“螳螂捕蟬”,就會想到“黃雀在后”。你們知道它的出處嗎?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出自《韓詩外傳》,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它原文:(多媒體出示)
“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指導學生理解,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精確與簡練。
(設計意圖:由“狐假虎威”、“刻舟求劍”這些成語引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質(zhì)樸、自然而又意蘊深長。讀課題、明題意、釋來源,為讀懂課文作了鋪墊,隱含著一種較為強烈的尋根意識。)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同學們,讀讀下面一段話,看看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多媒體出示)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閑的樣子,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
2.說哪些情況下可以用“自由自在”?指導學生造句。
3.借助插圖,自讀感悟: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么?
4.交流讀書感受,填空:
(1)蟬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5.總結(jié),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設計意圖: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對課文進行重組,直接切入第一個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理清了蟬、螳螂、黃雀和少年之間的關系,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利用填空形式,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關系,掌握重點。而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對它們進行忠告,則從另一個角度加深了學生對“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身后隱伏的禍患”這個道理的認識。通過反復的朗讀品味,挖掘成語內(nèi)在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