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烽火教學反思
盧溝橋烽火教學反思
《盧溝橋烽火》敘寫了“盧溝橋事變”的經過,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蠻侵占我國領土的強盜行經,歌頌了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頑強精神,點明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從此拉開了序幕。 對于高年段的學生,課標中就有指出要能“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推敲重點詞句,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是本課教學重點之一。中有大量的描寫敵我雙方的詞語。描寫我軍的有:悄悄地、進發、同仇敵愾、奮起還擊、暫時退守 …… 描寫日軍的有:偷偷地、摸來、惱羞成怒、人仰馬翻 ……教學中,我由詞入手,讓學生感受雙方戰爭的激烈以及我軍的頑強;同時由詞入手,結合時間順序練習復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并且由詞入手,學習戰斗場面的描寫。通過引導學生準確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感受本文對比鮮明,描寫生動的寫作特色,在此基礎上表情朗讀、復述,對詞語進行積累、內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盧溝橋烽火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描述的是盧溝橋事變的整個完整的經過,從7日深夜一直到9日凌晨,敵我雙方如何激戰的過程全部交代得清清楚楚。讓學生完整流利有感情地復述出課文的內容,牢記盧溝橋事變顯然是這篇課文反復訓練的重點!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復述的要求和方法。平時課堂上我總舍不得花時間進行復述課文的訓練,一直把它作為一項家庭作業讓學生去完成。說實話,這項作業基本上是一紙空文,落不到實處的,這無疑阻礙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今天的課,陳老師借我們班上,她安排了對學生進行了復述的指導的練習,課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復述時她能逐步、深入地提出兩個要求:首先要做到條理清楚,并且盡量用上給出的詞組,這對于訓練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很有幫助!從課堂效果來看,應該說有了這些提示,學生還是配合得很默契,聲音也越來越大,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盧溝橋烽火》教學反思
看了一位老師的設計,導入比較新穎,嘗試了一下,效果不錯。
上課時,我首先在黑板上板書了三個日期: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1945年8月15日
我問學生:“知道老師為什么寫這些日子嗎?”
學生不明就里、面面相覷。
“這三個日子和什么重大的事有關系呢?”
有幾個學生不夠自信地舉起了手,“老師,第一個日子可能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吧。”
也許是受了他的啟發,后來學生不僅說出了第二個是“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日子,還說出了第三個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日子。
板書: 1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紀念日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紀念日
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戰爭勝利日
“同學們,現在祖國已日益強大,但我們應該牢記這些苦難的歲月。希望同學們記住這些日子和發生的事。讀一遍老師的板書。”
“有誰知道‘九一八’事變的經過?”(學生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