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這節課集中體現了我的這一理念——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學科。
很多時候,我們的語文課都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分析上,其實,教語文,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么,也要讓學生明白課文是怎么寫的。
可是,我們的語文課,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甚至都是一個教法,分析課文內容,二課標上卻明明白白寫著高年級的語文課,要讓學生領會課文的表達方式。
所以,這節課,在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我要達到的目標是:感受紅白相映,花色奇妙的情景,感受夾竹桃的韌性。在領會表達上,我要達到的目標是:習得作者的語言。
當然,人文性與工具性是無法分開的,只有知道作者寫什么了,才能明白作者是怎么寫的,理解語言才能習得語言。
所以,在學習第一小節時,我用比較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悟出作者語言的妙處,并滲透了“欲揚先抑”的寫法。
第二小節,采取“以讀代講”的方式,言有盡而意無窮,讓學生在讀中習得語言,并用一個問題,自然而又巧妙地滲透了語文的工具性
第四小節,在深入理解夾竹桃的韌性后,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是如何把它的韌性表達出來的。
工具與人文的結合,使得這節課樸實而扎實。
教學目標:
1、學會字詞,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充分感知課文,認識夾竹桃的外形特征與內在品性;
3、憑借語言文字感受紅白花開景象的奇妙,感受夾竹桃的韌性;
4、領悟表達,體會作者如何寫出紅白花開景象的奇妙及夾竹桃的韌性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齊讀課題
2、“夾”字音辨析
出示“夾”在字典中的字義,學生據以辨析,弄明白,這里是表示攙雜夾雜的意思,應讀第一聲。
3、夾竹桃,顧名思義,具有什么特別?(看圖)
4、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是告知,而是引導。譬如,此環節中,對于“夾”的讀音。教師讓學生自己辨析,從而得出結論。其中也隱含著一種學習方面,即多音字的讀音取決于這個字所在的語境及在這個語境中所表達的含義。)
二、整體感知
1、出示含有生字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夾竹桃在季羨林心中占據著怎樣的地位,用書上短語來說。(交流)
3、出示第一小節,齊讀,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交流)
4、那么,我們可以這樣表達嗎?(夾竹桃對我說來,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
5、交流后,引導認識“欲揚先抑”的手法,并板書。
6、指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這花在作者心中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呢?
7、交流,板書:有韌性 引起幻想
8、分別是哪一小節介紹的?
9、除了這兩點,季老先生還寫了夾竹桃的什么特點?(交流)
(設計意圖:如果說一篇文章是一件衣服,那么抓住“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就如同抓住了一件衣服的領子,“提領頓衣,百毛皆順”。對整體感知課文很有幫助。閱讀雖不是作文的附庸,但絕不應該讓作文與閱讀分離。有時,閱讀課應該作為作文課的起步。所以在教學第一小節時,引導學生認識“欲揚先抑”的手法,注意,只是引導,不是灌輸。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有必要的。)
三、學習第二小節
1、出示第二小節,默讀文字,思考這景象哪里奇妙、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