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和大樹教學反思
《小草和大樹》的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我圍繞著學生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小草’指的是誰?‘大樹’指的是誰”?進行了教學。因為文章中的 “小草和大樹”出現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了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于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說:“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我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么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功前的夏洛蒂是“小草”,成功后的夏洛蒂是“大樹”。
于是,我滿意地結束了課程。
但后來,我又到鳳凰語文網查了一下,結果發現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的3次,含義各不相同。
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著對婦女的蔑視。
文末的“小草”指的傳統觀念中婦女不能從事文學事業,“大樹”則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學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響,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里,夏洛蒂姐妹卻創造了這樣的奇跡!
教學結束后的今天,反思自己的教學,深深地感到:備課應該用良心來備,可不能誤了孩子。
教學反思《小草和大樹》
在學校組織的一人一課的活動中,我選擇了《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生活貧困卻不放棄寫作,在滿懷希望得到大詩人的指點時卻遭到冷嘲熱諷,出版詩集只賣出兩本的重重打擊下,依然不放棄,而是理智地思考,從詩歌轉向寫小說,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脫穎而出的故事,贊美了三姐妹不屈不饒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講完后,我總覺得有很多想法值得寫下來,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學工作。
反思之一:研讀文本是上好課的前提。課前我認真反復地讀課文,教參,理解文章的內容,并上網查閱有關文本的分析,直至自認為對文本的重點、難點都理解了。
反思之二:研究本班學生的特點。因為是剛接的新班,對學生的了解我差不多從第一堂課開始就留心。哪些學生學習基礎較好,哪些學生理解能力強,哪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強以及哪些學生存在什么問題,我都一一記在心中,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