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教學案例及反思
生a:我認為國家是統一了,但不是陸游一生所期待那種統一。“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說明陸游的后世子孫不知道該怎樣把“統一”的消息告訴他,他們肯定有難言的苦衷。
生b:我也認為國家最終統一了,但人民并沒有歡呼雀躍,而是有一些悲傷。我們知道,借景抒情,“青山一發愁蒙蒙”,遠望青山,而“愁蒙蒙”,可見作者心里很郁悶,很憂愁。
生c:我同意他們倆的觀點。老師您看這句“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跟《示兒》的內容有著緊密聯系,是作者讀完陸游的作品后寫的,也是對陸游期待的回答!
師:同學們體會得很好。陸游一生沒有看到南宋軍隊統一全國,他的后世子孫是見到了國家的統一,但那是蒙古大軍占領了中原大地、最終完成的統一。后世子孫該如何告訴他這樣的統一呢? “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這句問得好呀!最終還是沒有看到國家的統一,對陸游、林景熙以及南宋人民來說這是無法言表的悲事、憾事!
讓我們帶著深深的遺憾之情再一次朗讀陸游的《示兒》!
反思:
有些課文,常常會涉及到許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正是學生非常感興趣、想要了解的知識,他們對這些問題懷有強烈的期待,并往往有自己猜測及答案。案例2中,學生對“陸游的心愿到底有沒有實現”的產生了詢問,教師在他們強烈的期待與多元的“猜測”中補充宋末林景熙的詩作,拓展閱讀新的文本。這是一次重新理解《示兒》、走近陸游的機會,也是學生獨立接觸相關文本,提高閱讀能力的機會。對學生的閱讀期待,敏銳捕捉、巧妙引導,適時出示補充閱讀材料,我們的課堂會萌生出更多難以預料的精彩瞬間。
《示兒》教學案例及反思
拓展練習,讀寫結合
這是一個讀寫練習,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想象的畫面,改寫古詩。
師:《示兒》全篇反映了一個“悲”字。你想通過哪些方面的描寫來表達這種情感?
生:環境。風雨交加的夜晚,給人沉悶壓抑的感覺,能很好地烘托氣氛!
生:蠟燭。燭光閃爍不定,忽明忽暗。有詩為證:蠟炬成灰淚始干,替人垂淚到天明?吹疥懹螢閲也賱诘缴谋M頭,還沒見到國家的統一,蠟燭都流淚了。
師:我們常說“借景抒情”,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通過景物及環境的描寫來表達某種情感,這種考慮很恰當。
生:人物。通過人物神態、外貌、語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反映其內心無盡的愁緒。
師:(欣喜地)舉例具體說說,好嗎?
生:如家人與病臥在床的陸游的對話,可以寫出陸游的為國家尚未統一而悲,家人為即將失去好父親、好丈夫而悲!
師:說得好。如果大家把環境、人物、事件三者關系處理好,這篇小練筆一定會很精彩。動筆吧!
反思
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目的;讀與寫的結合,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最主要的手段。教學中開課的故事、圖畫內容以及文本本身都為學生的創作提供了必要而實用的素材。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奠定了相當的創作情緒,他們既被陸游的愛國情懷所感染,又為其壯志未酬而唏噓不已。學生擁有了“寫作素材”和“寫作情緒”,教師又啟發他們從故事發生的環境、人物情況、事件經過等方面著手思考、表達,從而把文本學習與小練筆有效結合,把“讀”與“寫”有效結合。“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憤、悱”都具備以后,啟發、鼓勵學生一吐為快,是語文教學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