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鄉孩子的信》教案(蘇教版小學語文十一冊)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語文十一冊第十八課《給家鄉孩子的信》。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點句的意思,說出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掌握書信的格式。
4、通過信中的語言文字,休會巴金爺爺對下一代的關懷,激發為社會添光彩、為別人奉獻愛、讓生命開花的愿望。
教學重難點:理解重點語句,領悟“讓生命開花結果”的含義。
課前準備:收集巴金老人的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十八課《給家鄉孩子的信》。(板書課題)
師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87歲高齡的巴金爺爺收到家鄉孩子的40封來信后,心情十分激動,從內心感謝家鄉孩子給他帶來了溫暖。
師:他想回到家鄉嗎?(生:想)
師:哪句話知道的?生:(我多么想看見……多么想聽見……)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師:他能回到家鄉嗎?(生一齊說:不能)為什么?指名回答。(生:因為他的體力和精力難以支持他完成回到家鄉的長途旅行。)
師:他給每位孩子回信了嗎?(生:沒有,他只回了一封信。)
師:是啊,因為身體不好,他無法返回千里之外的故鄉;因為寫字困難,他也無法一一給孩子們回信,可他抵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與興奮,仍然堅持通過一封信來與孩子們見面。他在信中說了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三段。
思考:
(1)巴金是個普通人嗎?他為什么把自己當作普通人?
(2)巴金為什么而寫作?
(3)巴金在信中是怎樣評價自己的一生的?同時又表達了什么希望?(出示三個問題)(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三段)
1、回答第一問:
師:巴金是個普通人嗎?他為什么把自己當作普通人?(邊說邊板書:巴金)(生1:不是普通人。巴金是個謙虛的人。)(生2:雖然巴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很謙虛,一直認為自己是普通人、平凡人)
2、回答第二問:
(生: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我用……表達這種感情)出示這句話。
師:對祖國和同胞的無限熱愛是巴金創作的動力源泉,只有愛才能感動讀者,他創作的作品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源于他心中的那份愛。“不是……而是……”是選擇關系的一對關聯詞,誰能用它來說句話?指名說。(生回答略)
3、回答第三問:
(生:今天回顧過去……走過這一生)
師:對,巴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老老實實、平平凡凡的人。(板書:老老實實、平平凡凡)
師:表達了什么希望?(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終于明白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出示兩句話,一個有終于,一個沒有終于。讓學生比較著讀。師:句中的“終于”能省略嗎?為什么?(指名回答)。師總結:不能,強調了巴金爺爺對生命的感悟是努力思索、追求之后得來的,去掉“終于”,語調則顯得平緩,失去了強調作用)
師:同學們,巴金在給和平街小學同學的回信中說:“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學習,重新工作,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什么是生命開花結果?(邊問邊板書:生命開花結果)指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