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鄉孩子的信說課稿
2.交流談話,引入新授
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先要關注教學的對象——學生。如果脫離具體的教學對象,就不會有最佳的教學設計。在課前了解、關注學生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知識準備、思維特征、遷移能力以及學習態度和方式,都值得我們去仔細分析。搜集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而交流的過程則是再創造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今的孩子學習生活的環境與以往大不相同,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閱讀的內容廣,如果我們還是認為學生對所要學的內容的了解是“一片空白” 這種認識顯然不對了,必須對教學起點屬于何種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對巴金的了解交流,對書信格式的了解和我 對 寫作背景的 簡介,創設情景閱讀、評價,都是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的重要性的指導,同時也為我對教學起點屬于何種情況的預測。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年級課標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概述能力。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即是一個整體把握也是對學生讀書習慣的培養。
4、品讀感悟,體會感情
這一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在課程生活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新的教學目標。教師關注“生成”但并非摒棄“預設”。兵法中有“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學同樣如此。教師的預設越周密,考慮越詳盡,才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為即時“生成”提供更寬闊的舞臺。因此教師精心“預設”,通過預測“學情”,預想“可能”,突出教學重點,簡化頭緒,使之目標集中,成效明現,為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預留“彈性時空”。
因此我是這樣安排的 :
1).過渡:巴金爺爺為什么回信,又說了什么?現在讓我們仔細感悟吧!
出示自學提綱:
*巴金爺爺回信的原因是什么?請用“﹏﹏”畫出相關的語句體會。
*他在這封信中告訴了我們什么?請用“_______”畫出相關語句并準備談談你的體會。這些設計目的是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體驗,促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而利用課件出示個性的學習提綱,可以整體把握學生的學情,有利于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掌握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為課外的學習奠定基礎。
2).匯報交流
說說巴金爺爺回信的原因是什么?根據回答引導理解并 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如說說 孩子們給巴金爺爺的信中說了什么讓巴金爺爺感到溫暖?
3).小結:從巴金爺爺給我們寫回信我們體會到了巴金爺爺對我們的什么感情?(愛 板書)
過渡:巴金爺爺這樣關愛我們 ,請用多么多么說一句話表達出你對巴金爺爺的 崇敬愛戴之情。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對課文重點句段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
4).匯報交流
過渡:現在我們來說說信中巴金爺爺對我們說了什么?你是怎樣理解的 ?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突破重點的方法是朗讀,解決難點的方法是層層深入層層感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