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師生多形式朗讀,并作自評或他評。三、合作探究1.初步理解:說說你讀出了哪些人物,哪些場景。2.細致描繪: 展開想象盡可能詳盡地說出(非翻譯)每首詩的“畫面”內容參考:(1)棄我而去的是不可留的昨天;亂我心緒的是諸多煩憂的今日。秋日的天空是那么遼闊,萬里長風也趕來助興,坐在他所飲佩的謝朓樓上,面對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李云,真可以開懷暢飲了。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我的文章也象謝朓一樣清新秀發。兩人(詩人們)都懷有豪邁的意興和雄心壯志,想要摘下天上的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難以如意,倒不如第二天早晨,散發駕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隱遁江湖。(2)秋天的西北邊疆風景非常奇特。大雁向衡陽南飛,對西北的荒涼之地毫不留戀。邊塞之地,傍晚時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涼之聲隨著城頭的號角而起。在重重疊疊像屏障一樣的山峰包圍中,漫無邊際的暮靄、血紅的夕陽,襯托、映照著緊閉的孤城。 一杯濁酒讓人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但敵兵未潰,功業未成,邊境未安,尚不能歸還。笛聲悠遠,寒霜滿地。將士們深夜不寐,將軍愁白了頭發,征夫落淚。(3)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棲息著傍晚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橋畔住著幾戶人家,年代久遠的驛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風中,騎著瘦馬緩慢前行。傍晚的太陽向西墜落,悲痛到極點的游子,飄泊在天邊極遠極遠的地方。3.體味情感: 說說你讀出了哪些意境,哪些情感。四、作業布置:積累李白、范仲淹、馬致遠的詩詞曲,選擇你喜歡的加以有感情的吟誦。教
學
反
思
寫作 三課時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學習目標:1.了解與把握議論文的三要素。2.學會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寫簡單的議論文。教學過程 :一、寫作指導1.知識連接:了解議論文的概念、三要素——鮮明的論點,確鑿的論據,嚴密的論證。2.操練落實:提煉觀點的操練:(1)一個孩子到果園去,看見爺爺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樹上的一些枝條剪下來,小孩拿起一根枝條,說:“爺爺,它們長得好好的,你把它們剪掉多可惜!”爺爺說:“傻孩子,剪掉它們,果樹才能長得更好呢!”這則“爺爺剪枝條”的材料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2)師生共同交流看法,教師可提些參考意見。參考:①削枝以強干。爺爺剪掉一些枝干,會使果樹長得更好。舍棄次要的,是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②看眼前,果樹枝條茂盛,長勢很好,看發展,剪掉枝條會使果實豐碩,所以爺爺毫不吝惜。行動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這是有遠見、有膽識之舉。③小孩拿起一根枝條,也許長得很好,但從整棵果樹權衡,它成了分散營養,影響結果數量與質量的冗枝,必須剪掉。正確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讓部分服務于整體,局部服務于大局。④“傻孩子”,傻在何處?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條,忘了它們與整體的聯系;只看到它們眼前的長勢,忘了它們最終影響的結果。我們切不可一葉障目,而不見全樹。(3)總結:我們可以聯系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找準一個切入點確定一個議論中心,再展開論述。當然除了以上的觀點還有很多,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3.方法探究:講解論據的概念,兩種論證辦法,舉例說明擺事實和講道理時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可舉本單元的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