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 2篇
再次是對“撐立”和“佇立”兩詞的理解。“撐立”指的是柳樹在青海高原上生存下來是極其不易的,突出其艱難;而“佇立”側重在柳樹生存下來時間的長久。兩個詞都是對青海高原這株柳樹最好的詮釋,它們應該是互補互通的,而并非側重其中一個的。所以最終我將板書確定為將“撐立”和“佇立”同時寫在黑板上。
將教案爛熟于心后我就滿懷信心地去謝橋中心小學借班上課了。上完課,我感覺自己是融入教材、融入學生、融入課堂了,能較順利地引導學生思考感悟,能較巧妙地處理課堂生成,能恰倒好處地評價學生的回答,教學目標能較好完成。可惜的是畢竟我與學生之間在教學交流方法上還存在一些不適應,所以教學節奏上有時還不夠緊湊流暢。謝橋中心小學的老師聽完課后也為我作了細致的點評,讓我學到了很多,更感受到他們對教學的認真鉆研精神,激勵我再接再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散文,詞句堆砌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比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寫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與家鄉灞河柳樹作了比較,第6、7、8三個自然段的想象占據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寫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
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于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并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并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還由于學生對青海高原特有的氣候和地理特點普遍缺乏感知和體驗,再加上課文中只是運用語言直接描述,因此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環境的惡劣是教學的難點,而在此基礎上對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實質的朗讀感悟和解讀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學的重點。
鑒于以上分析,本著從大處著眼,抓重點字詞的原則,我把切入點放在了 “為什么說這株柳樹是‘神奇’的?” 這條明線上面,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和“柳樹的成長歷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句的深入體會、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這條潛藏于文本的暗線,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