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
教六年級兩年來我對《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興趣濃厚,只因它出自陳忠實之筆。第二次教,依然興致不減。這篇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和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點擊,卻頑強地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贊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對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與贊美。
在這堂課上,我始終緊扣“神奇”兩字,以“神奇”為切口,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研讀文本。課一開始,我問學生:在作家的心目中,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隨即板書“神奇”,并出示這句句子。緊接著就請同學們隨著作家的視角親眼目睹這株柳樹,看看這是一株怎樣“神奇”的柳樹?在細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兩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實而堅硬”等感受柳樹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樹頑強非凡的生命力的時候,我緊緊抓住“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這兩句中的“巍巍然”和“撐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話“這樣一株神奇的柳樹僅僅是指它樣子的神奇嗎”過渡到第六、七小節,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議的奇跡。”“經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一遍又一遍引讀這句話,讓學生了解這株柳樹在經歷了無數次干旱、嚴寒、高原風雪和雷轟電擊卻又能一次次活過來,從而更深刻地感悟到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內在的神奇!
另外《青海高原一株柳》詞匯量大、語句優美,我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細細讀文,從揭題導入到組織用各種方式的讀書,學生學的興味盎然。朗讀在課堂上確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點睛之筆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讓學生聯系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學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有他的追求,他的需要。在課堂上讓他們通過反復有感情的誦讀,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在一系列的誦讀感悟活動中,找到這種滿足感。
但遺憾的是學生在學習作者的寫法歸納上還是不完整,尤其是對比的作用這樣簡單的問題,學生在敘述中不夠到位。還需教教師進一步強化訓練。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
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這一課的時候,我是直接讓學生圍繞“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這個問題去學習課文。通過反復的誦讀體會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樣子的神奇和生長過程的神奇。學生只有把課文讀通了、讀懂了。才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為進一步理解,探究、賞析、批判乃至語感養成創造的基本條件,同時,朗讀是教學的最基本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所必須達到的“情感”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境”,而這種心境也是情緒的傾向。《青海高原一株柳》詞匯量大、語句優美,我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細細讀文,從揭題導入到組織用各種方式的讀書,學生學的興味盎然。朗讀在課堂上確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