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言語形式才能逼近語文本質——《鞋匠的兒子》一課三改教學反思
3.小結:這是林肯生前的一段演說詞,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他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偉大的成就征服了世界。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在林肯總統遇刺后說:“他的地位相當于音樂中的貝多芬、詩歌中的但丁、繪畫中的拉斐爾和人生哲學中的基督。即使他不曾當選總統,他也將無可爭辯地和現在一樣偉大!”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名字——林肯!他是鞋匠的兒子!一位偉大的總統!
【反思】
語文是言語化的思想,形式化的內容,同時也是思想化的言語,內容化的形式。這個“化”,就是語言形式與思想意念的相似匹配與互構。如果說其他各科教學都是以獲取語言文字所載荷的思想內容為主要目的的話,語文課程則是立足于探尋語言文字與思想內容相互轉化的過程和方法。也可以更加直截了當地說,語文課程的目標指向和研究對象是言語現象或言語事實,而不是思想品德;其任務是教人學會破解語言文字,體驗和品評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或運用語言文字,把自己意識中醞釀的“思想觀念”表達清楚,以便與人交流;而不是撇開語言文字,讓人去接受某種外加的思想感情,或先向人灌輸某種“正確”(甚至“高尚”)的思想,然后讓人運用語言文字去表達別人灌輸的思想。
在課堂濃濃的“人文”氛圍中,筆者總感覺有點“懸空”,離“語文實踐”四個字仿佛遠了一些,與品德社會課似乎也沒有本質的區別。于是在第二次公開課前,我對第一次的教學設計幾乎推倒重來,力求簡省、務實。
第二稿設計
一、初讀文本
1.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得對,不但做到朱熹所說的不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還要做到不讀破句。認讀生字詞,讓學生描紅生字。
2.理解生詞“羞辱”、“尷尬”。方法是讀讀查查。即一邊讀一邊查。
3.把這兩個新詞帶入課文,聯系課文談感受,并指導學生朗讀一位參議員羞辱林肯的話。
4.在感悟的基礎上,讀好“羞辱”、“尷尬”,并讓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邊思考這兩個詞語的后面可以續寫哪三個詞?
二、美讀文本
1.啟發學生讀得好,即把自己的感情讀進去,把作品的感情讀出來。要求是學生自己讀得有滋有味。“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主要方法是讀讀比比,即一邊讀一邊有選擇有重點地通過對課文言語的增、減、換(包括字詞、句子、短語等),與原文進行對比,以求在詞語的層面上品味它的聲音、分量,在句、段、篇的層面上品味它的情調、語脈、文勢。
2.導讀,加深學生對林肯愛父親的感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三個“永遠”所在的語句;抓住一個“好”字,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林肯父親做鞋匠的“好”;在深入體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相關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