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言語形式才能逼近語文本質——《鞋匠的兒子》一課三改教學反思
三、熟讀文本
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并抄寫課文,自然而然爛熟于胸,使課文不知不覺間滲透進學生的心里。
四、課堂練筆
讀題,如果你就是那位議員,一開始讀課題,跟現在讀課題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現在積淀在你內心的一句話是什么?動筆寫寫。
【反思】
教學時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把握準,給學生自主讀書、獨立探究的空間和時間。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參與面廣,閱讀、感悟、質疑、運用貫穿始終,聽、說、讀、寫訓練有序。語文課堂建立在扎扎實實的語文實踐基礎上的,縱觀整堂課,老師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讓學生暢游在自主閱讀、自我感悟,聽、說、讀、寫、訓練扎實到位,課堂成了真正意義上學生的舞臺。
但教學后我發現,許多學生把看起、看不起鞋匠看作議員與林肯之間矛盾沖突的焦點。殊不知,“知人論世”的標準,即“價值觀”的不同,才是問題的本質所在。議員們看人的標準是出身和地位;林肯看人的標準是做事和奉獻。教師的“引導”之功,就在于學生的功力未到之處,點破迷津,促其得到認識上的飛躍。只有讓語文的“情”與“理”和諧相容的課堂才是美麗的——既有情趣之美、文字之妙,也不乏理趣之魅。
第三稿設計
一、說故事,知選材
1.講。讀了一節課,故事里有誰?能不能講講什么故事?快速瀏覽課文,按順序講一講。哪些詞是必不可少的?
2.評。主要故事情節,關鍵詞語,做到簡潔明了,說清來龍去脈。議員是羞辱,林肯用演講來回應。
3.小結。寫一個大總統的一件名人軼事,一次演講中剎那間的小鏡頭。
二、找變化,理文脈
1.承上:議員在林肯演講前后的態度有什么變化?(前:尷尬、羞辱、嘲笑——中:靜默——后:贊嘆)
2.點撥:表達順序。在這個故事里有個針鋒相對的矛盾,矛盾的雙方一方是議員,一方是林肯;起因是“尷尬”,過程是一個“羞辱”,一個動員;一個挑事,一個回應;結果是化解矛盾,由羞辱變為贊嘆。
3.林肯憑什么本事?說了什么大道理?讓參議員的前后態度出現這么大的轉變?我們還要細細品味課文。
三、悟原因,品詞句
1.自主品味。這節課我們來討論、研究矛盾雙方這兩種人的言行,看看是怎樣造成的,如何發展的,最后怎樣解決的?仔細讀,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找到關鍵詞,看看能透露出他們什么心理?這些話語什么意思?自己找一句話,一個關鍵詞,哪些詞句分量最重?我們待會交流。
2.抓關鍵詞,互動點撥。
(1)議員:是尷尬。“尷尬”懂多少?(字典意義)什么事使他“尷尬”?為什么“尷尬”?他們“尷尬”的是否有道理?究竟是什么使他們“尷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