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言語形式才能逼近語文本質——《鞋匠的兒子》一課三改教學反思
五、求驗證,學表達
1.默讀最后一段,寫什么?演講的故事敘述完了,可以結束了。不要行不行?(以上是口頭上的,最后一段是行動上的。說明林肯不光是能言善辯,他做總統也是做得最好;不在于當不當總統,在于能不能做得最好。)
2.最有用的是哪句話?(維護了國家統一)
3.最后一句話的作用:事實證明,決定一個人偉大的不在出身,沒有因為鞋匠的兒子,而是做得好,成為有名的總統。
六、扣文本,促歷練
1.“說到這里,林肯流下了眼淚,所有的嘲笑聲全都化成贊嘆的掌聲……”你聽到了什么?光有贊嘆的掌聲,但沒有贊嘆的話語。如果你就是那些議員,此時此刻你會寫些什么?(可以懺悔,可以寫一二句林肯的評語,聯系最后一段的林肯。)
2.小結:人不在于選擇什么職業,關鍵在于選擇的路怎么走。
【反思】
在語文課程諸多的矛盾關系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或者說,在語文課程所具有的多種教育功能中,哪一種才是它所特有的、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替代的功能?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成功從事人際交往的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或“言語”能力)。教課文,就要扣緊字詞句。只有扣緊了字詞句,語文課才有“語文味”;只有扣緊了字詞句,語言因素的教學才會落到實處。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么?從語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學會感受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離開了經典課文,離開了典范語言,離開了具體的字詞句,談何感受?談何理解?談何運用?因此,字詞句是教一篇課文的“總抓手”,離開了它,語文教學就會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成為“空中樓閣”。比如:“記住”一詞,議員和林肯“記住”的是不一樣的。“尷尬”:學生能懂多少?它的本義是下不了臺,兩難境地,情態不自然。他為什么尷尬?什么事讓他尷尬?尷尬的是否有道理?究竟是什么使他尷尬?(文化傳統、信仰、價值觀)原因是出身?出身有什么尷尬的?總之,語文的“思想”、“人文”之魂,必須附于言語實踐之體。通過豐富多彩的言語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特征所在。語文教學的關注重點本來就當是語言文字,重視精神感染,也要由文字來引發,由文字來貫穿,最終落腳于文字。即“著意于精神,著力于文字”。語文老師首先應是語言文字之師。他們應當有本事讓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標點,都能在孩子的心靈中活起來、具體起來、生動起來。
語文課堂的特殊性在于要關注的教學內容和“研究對象”是:關注學習對象——學生,關注言語現象,關注語文事實。《鞋匠的兒子》的語文事實(事件)是要宣講一個名人軼事,從名人軼事中汲取怎樣對待人生、樹立信仰和擔當責任。它的語文手段就是借名人軼事對人產生喻示。學語文,究竟學什么?就是讓學生更好地接觸這一語文成品。要抓住兩個核心:(1)課文寫什么故事?寫什么人?(2)這個角色是怎樣言說的?言語行為是什么?由說什么轉到怎樣說是一個語文學習的飛躍。既要把握文中人物是怎樣言說的?也要關注作者是怎樣言說的?這才是與語文有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