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及教學反思
6、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幾個方案,分別是什么?
7、前三個方案有什么弊端?
8、工程院院士葛修潤為什么要提出第四個方案,這個過程是怎樣的?教學設計>文章為什么要這樣寫?
9、出于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葛修潤苦苦思索,尋求原地保護白鶴梁的最佳方案,這個方案的提出是艱難的,不僅因為技術難度,而且因為它經歷了復雜的心理斗爭。因此教學設計>文章采用大量的心理、神態、語言描寫,突出人物的心理矛盾和事件的曲折歷程。之所以這樣寫,目的是為了表現主人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
10、文章標題:“白鶴梁的沉浮”有什么深刻含義?
一層含義,是指白鶴梁的存在本身具有的特點:“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形成特殊的長江景觀。
另一層含義,則指由于三峽工程的開工,白鶴梁是否還能保持這樣的風貌,這是它的命運的“沉浮”。富有詩意的標題引發懸念,也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11、問: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文物保護的故事?
12、作業:了解更多文物保護的故事。
教學反思:
秦始皇兵馬俑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并法給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9個詞語的意思。能用“也許”、“似乎”造句。
3、研讀課文,深入了解秦始皇兵馬俑的陣容、神態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價值。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4、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有關秦始皇兵馬俑資料、課件
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1、導入:幾年前,比利時的《列日報》,登載了一則消息,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向讀者呼吁:“親愛的讀者,快去美術宮看看,當我們還在漫長的黑夜里時,中國人在干什么?”這是指的什么呢?原來指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
2、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走一遭,好嗎?(板書課題)
3、教學“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學生認真聽,思考老師向大家介紹了秦始皇兵馬俑的哪些方面。
2、自讀:學生自讀全文,遇到生字、不理解的詞、句分別用規定的符號作上記號。嘗試著自行解決。
3、檢查:a學生接讀文章。b看意思寫詞語“虎視眈眈、久經沙場、栩栩如生、浩浩蕩蕩”。(課件出示)
4、交流:地理位置、建筑物、軍陣、兵俑……
三、再讀課文,內容歸納。
1、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哪幾點又可把他們并為同一方面來說?
2、小結。(課件出示)試著歸納文章主要內容。
a、介紹兵馬俑博物館的地理位置。
b、兵馬俑博物館壯觀的建筑物和兵馬俑威武雄壯的陣容、栩栩如生的神態。
c、兵馬俑的了土在我國考古史上的地位。
主要內容:文章介紹了兵馬俑博物館的()、()和兵馬俑的()與(),指出()。
四、學習資料,幫助理解。
1、小組內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2、提供課外資料,學生閱讀。
兵馬俑是1974年春于陜西臨潼縣始皇墓東一點五公里的地方發現的。一共有三個大坑,總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估計埋有秦俑八千余件。其中一號坑面積最大,達一萬四千多平方米,現已挖出兩千平方米,出土陶俑一千多件,陶馬三十多匹,戰車八乘。二號坑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出土戰車八十九乘,騎兵俑二百多件,步兵俑六百多件。三號坑面積較小,僅五百二十平方米,內有駟馬戰車一乘,衛士俑六十八件,估計為這支地下大軍的軍帥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