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說課稿
三、抓重點詞語,觸動深化主題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并四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他們在閱讀分享中心有所動。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找出他們的相同點。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5、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三、本課重點
1、第二自然段: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2、第七自然段: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3、本課的三個例子:
⑴ 洗澡水的漩渦。
⑵ 紫羅蘭的變色。
⑶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4、?的含義是:看出問題,不斷發問。!含義是: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
【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所設計的問題:
1、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2、你是怎么理解課題這句話的?
3、文中講了哪三個故事?故事的介紹和內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4、“?”和“!”的含義是什么?
【說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以課題導入——學習詞語——初步感知課文——探究體驗——學習升華。
由于文章題目發人深省,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問:讀了課題,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檢查詞語情況,了解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課文寫了哪三個故事?三個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接著進入教學的第四階段——探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