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本探究話題的挖掘
學生:愛因斯坦是偉大的,他后來還像小姑娘請教如何穿衣服,這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的謙虛。
學生:愛因斯坦將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科學研究上面,因此他沒有工夫去顧及到穿衣服這一類的事情,但是這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文章這兒這樣寫,是為了突出愛因斯坦的謙虛的品質。……
在解決文本中的“矛盾”的時候,學生通過研讀文本,探究文本中的矛盾的成因和解決,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是學生在與文本進行對話,在這一對話的過程中,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高漲,在探究矛盾中學生走進了文本,與作者產生了默契。
四、于學生的疑問處探究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步。”學生在文本中發現了疑問,教師要抓住這一有利的挈機讓學生進行探究。
在學習《船長》一文的時候,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船長哈爾威在救完了旅客之后,為什么不逃走呢?
學生體會出的這一問題很有深度,是學生對文本進行探究的好機會。我抓住這一挈機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探究。學生圍繞這一問題,認真研讀文本,熱烈討論,最后進行匯報。學生的發言及其精彩,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學生:哈爾威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堅守崗位,船長就是他的工作崗位,因此它不能夠離開他的工作崗位。
學生:哈爾威他與“諾曼底”號輪船有著深厚的感情,由文中的“由文中的像往常一樣”可以看出哈爾威對輪船有著深厚的感情。盡管船已經壞了,哈爾威還是不愿意離開他的心愛的伙伴。
學生:“諾曼底”號輪船沉沒了,但是哈爾威認為一艘船就應該有一名船長,“諾曼底”號輪船盡管沉沒了,但是他還應該有一名船長,所以哈爾威愿意陪著“諾曼底”號輪船沉沒,他是在實現自己諾言,忠于職守。……
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由自己提出疑問,然后通過自己探究去解決疑問,學生在實現自覺主動的語文本對話,學生通深入思考,從而生成新的認識。
五;于文本的飛白處探究
“飛白”本是書法中術語,是指書法中的露出的一絲絲的空白,看上去像是枯筆寫成的。這兒是指文章寫作過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作者故意留下的沒有寫具體的形象或者情節。讀者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往往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完形,形成自己的期待視野。飛白在文本中往往能夠激起讀者的想象,啟迪讀者的思維。讀者對飛白的完形過程往往是個性化的,同時又是讀者對文本進行二次創作。在這一創作過程中,飛白溝通了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文章的飛白處有意識地引設話題,引導學生對作品“空白”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探究,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與文本進行對話。
在教學《船長》一文的時候,文中有這樣的一出飛白:“人們透過陰森可怖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假如你是一名旅客,你會對哈爾威船長說什么?請你將他們寫下來。
學生寫出了富有個性充滿感情的話語:
“哈爾威船長你是個真正的英雄,你的高貴品質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哈爾威船長,你是我們的再生父母,是你拯救了我們,我們將永遠記住你。”
“敬禮!忠于職守的敬業英雄。”……
在將文章的飛白補充的過程中,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生成自己的頭腦中的人物形象。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在不斷的生成自己的哈爾威形象,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培養,對于文本的理解學生在不斷的深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