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專項訓練
一、閱讀短文,完成答題
短文1: 《麋鹿》片段
麋鹿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據科學家考證,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有麋鹿,但漢朝以后就【逐漸 陸續】減少,再后來竟然銷聲匿跡。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發現了120頭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紹。隨后,數十頭麋鹿被【相繼 陸續】盜往歐洲,在倫敦、巴黎和柏林等動物園里展出。19xx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慘遭厄運,有的被殺戮,有的被裝上西去的輪船。從此,麋鹿在國內幾乎絕跡。
1.聯系上下文,在【 】里選擇合適的詞語,用“√”標出。
2.用自己的話概括這段話的主要內容。
3.選擇題。從 “據科學家考證”和“幾乎絕跡”這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在介紹事物時,非常注意說法的
⑴ 生動形象 ⑵準確妥帖 ⑶通順完整
4.選擇題。短文介紹的內容時間跨度很大,但讀來覺得前后連貫流暢,是因為恰當地用上了一些詞語,如:
⑴ 數十頭,慘遭厄運,幾乎絕跡
⑵ 經歷,竟然,從此
⑶ 再后來,隨后,最后
5.對于麋鹿的經歷,作者先后懷有怎樣的情感?請用幾個詞寫出來
畫畫也得實事求是
齊白石、張大千和徐悲鴻都是我國現代著名畫家。
1934年,張大千畫了一幅《綠柳鳴蟬圖》。畫上是一只大蟬俯趴在柳枝上,蟬頭朝下,作欲飛狀。齊白石見了這幅畫便說:“大千此畫謬矣!蟬趴在柳枝上,欲飛時,其頭當永遠朝上,絕對不能朝下。”張大千得知后,雖然沒說什么,心中卻不服氣。
1939年,張大千到四川青城山寫生。那時正值盛夏,住處附近的蟬聲此起彼伏。張大千想起齊白石的說法,不禁跑到屋外仔細觀察。只見大樹上密密麻麻爬滿了蟬,其欲飛時,都是頭朝上。張大千想起齊白石的話,不禁大為感佩。
1945年抗戰勝利后,徐悲鴻夫婦在家中設宴,專門招待齊白石與張大千。飯后,徐悲鴻提議請齊、張二人合作一幅繪畫作品,但要“反串”,即請齊白石畫張大千擅長畫的荷花,而張大千則畫齊白石拿手的蝦,共同組成一幅畫。張請齊先畫,齊白石乘興揮毫,用黑墨畫了三片荷葉,另又著色,用赭紅畫了兩朵荷花。接著,張大千在齊白石的圖上補繪了幾只小蝦,在荷葉下的水中嬉戲,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忽然,齊白石向張大千使了個眼色,把張拉到一邊,悄悄說道:“大千先生,蝦……蝦身只有六節喲﹗”張大千一聽,有些疑惑,但還是在畫面上又添了些水草與水紋,把節數不準確的蝦身給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