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學案分析
2.初步觸摸感知文本。
①自由讀課文,將課文讀通讀順。
②請學生任選課文一個自然段讀讀,隨機糾正、點評。
3.默讀課文,思考:關于魯迅先生,在侄女周曄的記憶中,哪些情景最令她難以忘懷?引導學生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三、人們眼中的魯迅
板塊一:與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周曄眼中的魯迅
預設的幾個主要教學生成點:以下環節需根據現場情況調整教學順序。
1.笑談《水滸》(略處理)
(1)理解兩個成語:囫圇吞棗 張冠李戴
周曄與伯父談到了《水滸》,雖然“我”確實讀了這本書,但老實說“我”是怎么讀的?引導學生聯系課文體會“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
(2)理解伯父的批評:你認為這是批評嗎?為什么?
(3)從這里,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魯迅?
2.趣談“碰壁”(重點處理)
(1)自由讀這部分課文,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場面?
(2)我們一起來再現當時的情景好嗎?師生共讀這部分內容。
(3)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或者哪句話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在這風趣、幽默的語言背后,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魯迅?
(4)伯父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周曄,卻要采取這樣含蓄的方式?
3.救助車夫(重點處理)
(1)這件事本身并沒有多少復雜的情節,但有些細節卻讓我們不能不怦然心動。你看看,是哪些細節打動了我們?默讀這部分課文,邊默讀邊圈劃。
(2)學生找出相關的細節描寫,如爸爸和伯父給車夫換藥的場面,給車夫錢的場面等等,隨機談體會。
(3)其實,最讓周曄難以忘懷的還不僅僅是這些細節。
①這嚴肅的表情背后是一顆怎樣的心呢?這深深的嘆息里又有著多么復雜的情感呢?請同學們再讀讀這一段文字,試著去觸摸那顆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②魯迅先生在為誰而嘆息呢?談感受,師生隨機進行點評
③魯迅先生思潮起伏,多少憂慮,多少憤慨,都化作了一聲深深的嘆息!再讀讀這段文字,感受那份復雜的情感。
④再讀這段文字,讓那嚴肅的表情,讓那深沉的嘆息,永遠留在我們的心里,留在我們一生的記憶里。
板塊二:與伯父訣別的時刻——別人眼中的魯迅
1.關照女傭(略處理)
(1)剛才,我們看到了周曄眼中的魯迅。那么別人眼中的魯迅又是怎樣的呢?學生讀阿三的話。
(2)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薦同學們閱讀著名女作家蕭紅寫下的《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
聽了阿三的敘述,回想魯迅先生對那位黃包車夫的救助,我們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魯迅先生的高尚人格——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痛別魯迅(重點處理)
(1) 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于上海,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的禮堂里……
大家都要最后看一眼這個偉大的人物——魯迅先生!著名作家巴金當時還是一個青年,他曾經親眼目睹了這一切。
學生先自由讀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有關文字,交流:你看見誰來吊唁魯迅先生了?當你了解了這些,再來讀讀這一段文字,感受那份萬人同悲的場面。
(2)心聲流淌:
①前來送葬的人群之中也許就有阿三……
②被伯父曾經救助過的車夫也來了……
③幼小的周曄不由得想到……
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試著走進這個人物的內心,都想起了什么呢?用筆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