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7篇)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2-12-24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7篇)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 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4 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

  1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的心情,理解知音難覓,要珍惜知音。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文字片、音樂)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找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

  1學習課文之前做個文字游戲,聽老師說一個詞語“楊柳依依”,你們能照樣子也說幾個這樣的詞語嗎?

 。▽W生紛紛說此語)

  2出示幻燈片:

  清風徐徐   楊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煙裊裊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綿綿   白云悠悠   白雪茫茫

  請同學們讀讀屏幕上的這些詞語,它們都是描寫什么的?(自然景物)。在平時閱讀中我們要建立積累的意識。

  二、讀通讀懂,感知課文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文言文,大家齊讀課題。這個故事片股流傳,吟誦至今,它記載了亮了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

  1 大聲地讀一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確,難的地方多讀幾遍。

  2指名度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心里可以跟著默讀。

  3再讀課文,不僅把字音讀準,邊讀邊感受課文的節奏,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注意正確的停頓。

  4指名讀課文。教師根據情況進行點撥指導。重點是最后一句。

  5全班齊讀課文。

  三、感悟理解,升華情感

 。ㄒ唬┳x懂課文大意

  1題目是“伯牙絕弦”,你們理解題目的意思嗎?你是怎么知道絕弦的意思的?(看書后注釋)還有那些方法呀?](聯系上下文、借助資料、查字典、看插圖、展開想象)

  2 用這些方法來學習課文,試著理解課文的意思。

  3 指名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給大家聽。

  4伯牙擅長彈琴,子期擅長聽琴。文中哪個字的意思是擅長呀?(善)

  “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都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燈片)

  5 哪個字的意思是心里想到?(志、念)

  你們看中國的文字內涵多么豐富呀!

 。ǘ┥钊肜斫庹n文

  1從哪能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1) 引導學生讀“伯牙鼓琴,只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 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旨在流水勢,鐘子期面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請你用文中的語言說說。

  (3) 用現代話描述一下這是怎樣的高山,怎樣的江河?從那個詞看出來的?

  (4) 指導朗讀這句話。

  2想想,在伯牙的音樂中僅僅是高山、流水嗎?還會有哪些景物?

 。1) 學生展開想象,說說還會有哪些景物。(出示開課時的詞語幻燈片)

  (2) 現在你們就是善聽的子期,我就是善鼓琴的伯牙。

  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曰——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子期曰——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伯牙的心聲,子期都能夠理解。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 怎么理解這句話?

 。4) 這正是真正的知音(板書)

  (5) 此時此刻面對善聽的子期伯牙會說什么?

 。6) 再讀1-4句

  3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病逝。讓我們齊讀最后一句。

 。1)師:子期死后,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再無人贊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子期死,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時,再無人贊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此時伯牙的心情是怎樣的?

  (3)帶著這種感情再讀最后一句。

 。4)伯牙在子期的墓前曾寫下一首短歌來追悼知音。(放課件)

 、賹W生在音樂的背景下低聲誦讀短歌。

  ②師生共讀。

 。5) 沒有了知音把高山流水再無人能懂。從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一誓言能感受到什么?

 。6) 再讀最后一句。

  4 后人根據故事,感動于他們之間的情誼,編寫了《高山流水》讓我們在音樂中去體會著人間真情吧。(放課件)欣賞音樂。

  5 配樂背誦課文。

  四、作業:

  1搜集有關知音的古詩文以及名言名句。

  2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板書:                    伯牙絕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絕弦

  (知音)

  子期     善聽       必得之     死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一、初讀

  1、侃侃聊聊:

  師:學文言文,你覺得最難的是什么?

  板書:

  難

  生:我覺得學文言文最難的是斷句和理解意思。

  生:我覺得應該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義。

  生:我覺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當時的心情。

  師:這么難的文言文,你覺得你要做到哪些,這篇文言文才算學會了呢?學會的標準有哪些?

  板書:

  會

  生:能夠在現場表演出來。

  生:能通順地把它讀下來。

  生:能把它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

  師:再提高一個層次,怎樣才能算是學得比較好呢?

  板書:

  好

  生:能了解文章的意境。

  生:可以仿寫。

  生:揣摩人物當時的心情。

  生:從故事中悟出所含的道理。

  師:那今天,你既是一個學生,又是一個小裁判。用雙重的身份進入課堂。一邊學,看看解決了難點沒有,學會了嗎;評一評,學習過程的感覺怎么樣。

 。c評:課堂的導入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出發,營造有效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談學習的困難,以便教師順學而導,依學而教。同時強調孩子在課堂上的雙重身份,也體現了新課堂的民主。 )

  2、延伸背景:

  師:齊讀《伯牙絕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結合你學習時候搜集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生:他彈琴彈得非常好。

  生:俞伯牙是個重情誼的人。

  生:俞伯牙和鐘子期是對知音。

  師:這堂課,就讓我們走進高山流水,走進俞伯牙高超的琴藝之中。

  3、品讀課題:

  師:同學們,再讀課題──《伯牙絕弦》。

  師:“弦”是什么,誰知道?

  生:琴上的弦。

  師:嗯,看,這就是弦,對于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課件同學們再看“琴”字,它上面的2個“王”,如果我們把它連起來,它就像絲絲琴弦。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就是用象形的辦法,把琴弦標注出來了?梢,弦對琴來說是多么重要啊。

 。c評:說文解字,對“弦”的適度講解補充學生知識經驗不足,點明“弦”是琴之魂,有利于對后文俞伯牙“破弦絕弦”舉止的理解與情感的共鳴。此設計巧妙。 )

  師:那“絕弦”的“絕”,怎么理解?

  生:斷絕。

  師:看,你會利用注釋,會利用身邊的資源,不錯。連起來,“絕弦”的意思?

  生:把弦弄斷。

  師:你會顛倒語序,用現代文的話來理解,真好。這文言文的翻譯啊,不能逐字逐句,那么呆板地翻譯,要學會變通,要學會模糊地翻譯。

  (點評:孩子容易逐字翻譯,從而會產生語義不暢。教師適時強調文言翻譯的模糊性和注重語感順暢。這一方法值得在小學文言教學中推廣。 )

  師:誰來連起來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

  生:俞伯牙把琴弦弄斷了。

  師:高聲地把這四個字連起來讀一讀。

 。c評:題為文眼,充分發揮“課題”的教學資源。對“絕”的理解也為下文埋下伏筆。 )

  4、讀通讀順:

  師:剛才大家都說文言難讀。實際上,既是難點又是咱們必須做的事,那就是“多讀”。請你自己讀一讀,遇到不通順時,你可以問問身旁的小老師,還可以看看注釋,爭取把它讀通順。

  生自由讀。

  師:讀文言文,應該怎么讀才像是一個小古人的模樣呢?

  生:搖頭晃腦。

  生:一只手要將書卷起,另一只手做動作。

  生:要有適當的斷句。

  師:下面我要聽聽聽咱們六⑵班同學的朗讀啦。先數數,這篇課文總共幾句話?

  生:五句。

  師:行,我請出五個同學。你們五個聽好了,一人一句。不過,要連得順暢,聽起來就像一個人在讀。能做到嗎?全體安靜,開始。

  生五人連讀。

  師:很好。不過,這五個人讀啊,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停頓不當。其實咱們讀古文,首要的就是要讀出節奏,要知道,古文原來是沒有標點的,現在的標點是今人加上去的。其實,每一篇古文就像一首歌一樣,都有自身的節奏。下面大家請看這種符號“∕”。拿起筆,聽唐老師讀一讀,在聽出停頓的地方,請你在文中用這種符號標注節奏。待會兒,你也用這種節奏來試著讀一讀。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剛才有個同學提到了學這課要想學得好,最好要來段音樂,音樂來了。全班配樂齊讀。

  師:你看,才上課一會兒,咱們已經讀正確了,讀通順了。離學會它已經進了一步。其實啊,文言,就應該是這樣逐句地去品味,越嚼越有味道。

  (點評:學生較少接觸文言文,閱讀確實有困難,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教師范讀,學生跟讀。這種“私塾先生”慣用的“土辦法”就是輔助學生正確朗讀,理解文言文的簡單有效的好辦法。本課就是借助此法逐個解決學生閱讀理解上的一個個障礙,達到古今貫通的教學效果。 )

  二、感悟

  1、一品:

  師:同學們,你看,這一句話中,作者寫了兩個人,用了同樣的一個字,什么字?

  生:“善”。

  師:是啊,俞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同學們,說他們是知音,他們真就是知音。他們兩個雖然一個善鼓,一個善聽。但,鼓與聽之間都有一個相通之處。你覺得他們是靠什么相通的?

  生:音樂。

  生:琴聲。

  師:原來,他們靠琴聲相互傳遞著友情,傳遞著信息啊。同學們,就憑著對這琴聲、對音樂共同的熱愛,來說說在你心中,這是對怎樣的朋友呢?

  生:我覺得他們是一對相知相識的朋友。

  師板書:

  相知相識

  2、二品:

  師:多讀一回課文就多一次理解。請大家再往下讀。找找具體描寫伯牙善鼓,鐘子期善聽的句子是哪兩句話?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敝驹诹魉娮悠谠唬骸吧圃,洋洋乎若江河!”

  師:你發現了嗎,這兩句中間還有兩個“善”字,這兩個“善”,還是善于的意思嗎?那你覺得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妙!好!

  師:這個善字很有意思。造字的時候,這兩個點,就像人們伸出的兩個大拇指在稱贊他,下面的口呢,我們還可以寫得大一點,張大嘴巴,大聲的稱贊,大大的稱贊,要讓別人看得見,聽得著的稱贊。好啊,真棒。∩圃,誰會讀?

  板書:

  善

  生:個別試讀。全班讀。

 。c評:全文出現了四個“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后兩個“善”,學生似乎只可意會不好言傳,教師再次通過“說文解字”的辦法,梳理了幾個學生的表達,理解后的朗讀就能找到夸獎的意思。這部分的字詞教學扎實。 )

  師:由此可見,文言的一字多義,在今后的翻譯時候,你可得要小心啦;氐轿闹小吧圃,峨峨兮若泰山”你怎么翻譯的?

  生:妙妙妙,高大得猶如巍峨的泰山一樣。

  師:“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請一個同學來翻譯。

  生:妙極了,好像茫茫的江河。

  師:來,讓我們做個“善讀”者,通過我們的朗讀,再現當時二人的對話場景吧。

  生:讀相關句子。

  師:好一個善鼓的俞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著就是什么呢?

  生:知音。

  師:此時鐘子期的出現,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

  生:他非常高興有了一個了解自己的人了。

  師:就是一個“喜”字。

  板書:

  喜

  師:課文還有這么一句總結的話: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知。這兒的“念”是什么意思?

  生:想到。

  師:與“念”相呼應的是一個什么字?

  生:“得”。

  師:“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理解、知道。

  師:這一念一得之間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接讀: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

  生:接讀: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同學們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還會“念”著些什么呢?

  生:他會想到炊煙。

  師:你能不能用個疊詞來形容這個炊煙呢?

  生:裊裊炊煙。

  師:同學們,你們聽,他說的有點像鐘子期對伯牙的稱贊了!岸攵胩┥、裊裊炊煙”。這位同學,你能不能像鐘子期那般,用簡約凝練的話來稱贊伯牙琴聲中的炊煙呢?

  生: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師:掌聲!同學們再想想,伯牙的琴聲中還會出現哪些美麗的景象呢?

  生:灼灼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生:瀟瀟春雨。

  生:善哉,瀟瀟兮若春雨。

 。c評: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積累的語言來說話,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

  師:看來,你們都是伯牙的知音啊。這正是,伯牙所念──

  生:鐘子期必得知。

  師:同學們,單從音樂的角度來看,你們覺得他們是怎樣的一種朋友呢?

  生:我認為伯牙和鐘子期是一對心弦相通的朋友。

  師:在這個故事中,這一對朋友更是體現了“心”與“弦”的融合。板書:心弦相通來,讓我們連起來把1~4句話讀一讀,體會當時那種歡樂融洽的氣氛吧。

  3、三品:

  師:可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鐘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驚愕的決定,請看這句話,全班讀 。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同學們先數一數,這句話中,他做了幾件事?

  生:第一件事,伯牙說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第二件事,伯牙把琴弦摔碎了,終身都不彈琴了。

  師:你會數,說明你會翻譯了。對于伯牙而言,他心里好受嗎?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呢?

  生:沉到谷底,悲痛欲絕。

  師:板書:悲是啊,就是一個“悲”字,由“喜”轉到“悲”只因那知音已去啦。我們就帶著這種悲傷的情懷再讀一遍。

  師:同學們,看到如此悲痛的俞伯牙,你想不想勸勸他呢?誰來勸勸他呢?請問你師伯牙的什么人?

  生:我是俞伯牙的朋友。伯牙兄,人已不在世了,何必拿琴出氣呢?你再堅持彈下去,說不定子期在天上聽到了會更高興。

  生:我是伯牙的妹妹:哥哥呀,世上熱愛音樂的人很多,也許未必只有鐘子期一個人能聽懂你的琴聲,你為此而摔琴啊。

  生:我是伯牙的師父連成先。

  生:伯牙,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請聽為師一勸呀: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子期已死,人死不可復生,以后你還要多多彈琴,他在黃泉路上也聽到你的琴聲。

  師:文縐縐的言語讓我感到,你不但是伯牙的知音,還是文言文的知音啊。

  (點評:“勸解”是老師的設計,因有前面充分感知知音的基礎,才有此時學生個性多樣的表達!皠癫馈钡沫h節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能充分展開想象,多角度的勸解伯牙。 )

  師:此時,伯牙,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要不,世人可就真要誤會你了。誰心里有回應的話,你告訴他們,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為什么這么做?伯牙在哪里?

  生:子期死了,再也沒有人能聽懂我的琴聲了。我再彈琴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決定“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對于了解我、唯一能聽懂我琴聲、為我付出那么多的知音,我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他。

  生:子期死了,就讓我的琴隨他去吧。我不是無情之人,摔琴是我的一種紀念。

  師:看來,是我們太不了解知音在他心中的地位與份量了。他毅然決然地還是作出了這個固執的決定。再讀這句話,讀得堅定些。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學到這,請你從生命的角度來說說,他們是怎樣的一種朋友?

  生:他們是一對同生共死的朋友。

  師板書:

  生死與共 

  (點評:學生對“知音”的解讀可以是多元的,老師的設計讓孩子漸進式地體悟“知音”的內涵,豐富了其對文本的理解,也達到語言訓練與情感體驗的目的。 )

  三、升華

  師:你看,他們從最早的“互相了解”到后來的“心弦相通”,再到最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這樣的朋友,就不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音。俞伯牙能因為“得”一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應驗了世人所說的“千金易得,知音難覓”啊。

  師:我們就這么一路讀著,譯者,就把這一篇相隔千年的文言文弄懂了。現在,我請你們以一個裁判的身份,來說一說,文言,難不難?

  生:不難。

  板書: 

 。ú唬╇y

  師: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生:我學會了讀書的方法。

  師:你是用什么學習方法?

  生:反復地讀。

  師:原來“讀”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一條便捷的學習途徑。

  生:理解它的意思,每字每句地理解。

  師:那么,這篇課文你學會了嗎?

  生:學會了。

  師:怎么證明你學會了?

  生:我可以把它翻譯成白話文了。

  生:我能通順地讀下來了。

  生:我會斷句了。

  生:我讀到了意境了。

  師:看來你不僅讀懂了文字,你還讀到文字背后去了。

  師:學完后,你還想怎么做呢?

  生:我想把這個故事演一演。

  生:我想寫個課本劇。

  生:我想美美地再讀幾遍。

  師:行,課后去做吧。最后,這則為世人所稱道的千古佳話收錄在《列子?湯問》中,讓我們在下課之前,再一次和著音樂,注入你的情感,加入你的理解,把全文朗讀一遍。

  全班讀。

  師:能不看書嗎?能背得下來嗎?

  生:能。

  師:我相信,這樣一則故事,一定會讓你過目不忘的。來,全體起立,背誦。

  全班配樂背誦。

  【總評】

  本節課,學生不僅對故事有了深入的認識,他們對人性、對社會的交往、對群體的生活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語文與生活嫁接一處,語文課堂便有了廣度。此時在加上課后拓展環節,課堂就有了張力。全課設計以“三品知音”為線索貫穿前后,一氣呵成,既讓孩子扎扎實實地接受了一次語言文字訓練,又在過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養,課堂的語文味濃重,學生學習效果凸現。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第25課,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能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難點是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古文引路,揭示課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深入探究,理解課文→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下面我重點說一說重點部分的學習:

  深入探究,理解課文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為了更好地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我主要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活動:

  1、以自讀自悟為主要方法,理解課文意思,然后重點指導理解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2、為了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一句,請學生想象說話:這么善彈的伯牙還會想彈出些什么來呢?子期聽得懂嗎?請你想一想學填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   )!”

  指名說一說,然后再寫下來(《作業本》4)交流糾正讀一讀

  從而理解何謂“知音”

  3、理解知音難得以及伯牙子期之間的深情厚誼:

  補充材料呈現伯牙與子期剛剛相識的的經過,了解他們成為如此默契的知音其實才剛剛認識!說一說伯牙此時什么樣的心情?

  4、理解伯牙對知音的不舍與深情:

  學生剛剛體會到伯牙得到知音時的激動與興奮,馬上轉入失去知音的痛苦,請學生再次想象說一說:悲痛欲絕的伯牙淚流滿面,雙膝跪在子期的墳前,又一次彈起了《高山流水》,但此時,伯牙心中想的已不再是高山流水了,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嗎?

  希望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感悟真情,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傳頌至今。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除了這些,我還充分利用了聯想和想象的作用。

  盡情享受聯想的美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環節,比如:他們是如何相見的?他們又是如何分別的?分別以后,他們又是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思?想念對方嗎?伯牙怎么找到鐘子期的?來到他的墓前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景?請你充分運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暢、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課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詞語,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我先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詞語,你會想象到什么樣的畫面,這為我后面想象的環節埋下了伏筆。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真誠對話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獲。因為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  《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或有回避情況,例如:學生說“郁郁蔥蔥的森林”時,我沒有進行引導為“蔥蔥森林”,因為一時間想不到怎么說就回避了,很不應該。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例如在朗讀感悟上擔心時間不夠,沒有引導讀中感悟到位。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傊,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情,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讓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護友情。

  課前熱身:這節課我要和我們六(1)班的同學給各位領導老師獻上一節精彩的課堂,同學們有沒有信心?————有,好,有點我們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們首先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各位老師的到來。(掌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積累了不少古詩,下面老師就考考大家

  填空: , 天涯若比鄰。

  相識滿天下, .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覓知音難上難。

  誰能起來把它們補充完整啊?(分別抽學生)

  補充完整后學生齊讀》

  師:那么誰能告訴老師以上這幾句古詩都是描寫什么的呢?生: 人與人之間的友誼。

  師:自古以來純真的友誼被人們所歌頌、所頌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伯牙絕弦就是描寫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師:板書:伯牙絕弦,(出示課件)

  二、理解課題

  師:誰來讀一讀這個課題?(指名學生讀課題。) 生:伯牙絕弦。(師適時評價、糾正。再全班齊讀)

  師:誰能說說這個題目中絕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師引導)

  三、學習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勾畫出來,把自己認為難度較大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通,讀懂

  生:自由讀

  師:哪個同學起來讀一遍

  生1:讀,生2:讀。

  師:做出鼓勵性的評價。(聲音哄亮,讀得很有感情,讀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現代文不同,讀古文的時候要注意節奏,該停頓的地方要停頓。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出示課件) 現在老師也想讀一讀怎么樣啊 師:范讀

  師:請同學起來讀。

  生1,生2.(適當評價,適當給以掌聲,讀古文不但要注意節奏和停頓,還要注意讀出感情)

  師: 同學們齊讀一遍

  四、總結全文

  師:正是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繹出這凄美動人的“伯牙絕弦”。這真是讓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

  師:同學們,今天學習了這個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們就可以叫他是我們的————什么?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談話: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裊裊炊煙”,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

  師: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

  徐徐清風淙淙流水依依楊柳萋萋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皚皚白雪綿綿春雨

  師:這些詞都是描寫美麗的景物。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一、揭題導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這篇課文只用了77個字,卻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感人故事,現在我們就一同走進這個故事。

  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

  2.指名讀文,其他同學仔細聽,也可以跟著默讀。

 。ń處熣,“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讀“dé”。還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讀書時有沒有讀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齊讀課文。

  小結:有進步,看來古文多讀幾遍就不難了。古文要讀出節奏和韻味來也不難,只要我們在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就能讀好。可以用“/”畫出停頓。我想如果你們理解了課文內容,會讀的更好的。

  三、初解絕弦

  1.讀課題,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絕”和“絕弦”的意思。

  2.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預設答案: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總結學習方法: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機械的翻譯應該學會變通)

  4.伯牙為誰而絕弦?

  (板書:鐘子期 介紹:俞伯牙和鐘子期都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

  5.篇古文主要講了什么事?(自學、交流)

  6.全班匯報:

  a、理解“善哉”表示感嘆,用現在的話還可以怎么說?

  1)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預設答案:啊!好。。

  2)“善哉”相當于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預設答案:真棒!了不起!真厲害!……)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

  b、“哉和兮”都是語氣助詞,沒有具體的解釋。

  c、“善”在課文中出現幾次,意思一樣嗎?(4次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現象,體會擅長說明什么)

  d、剛才他說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彈出來,哪個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書:志)體會二人心靈相通

  e、還有哪個字也是這個意思的?(板書:念)

  (小結同意不同字的現象,說明中國的漢字多么豐富)

  7.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看誰講的生動。

  四、感悟知音

  (一)何為知音

  1)伯牙為什么絕弦呢?

  2)他們是什么關系?(好朋友,知音)從哪兒能感受到他們是知音呢?

  看圖 :此時兩個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了。他們互相的欣賞著,互相的贊美著。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4)善聽的子期不僅僅從伯牙的音律中聽出高山流水,還聽出了伯牙像山一樣的志向,像海一樣的胸懷。

  5)想象說話

  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善彈的伯牙一定不僅能用音樂表現出高山流水,還能表現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ㄒ龑W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6)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蔽倚挠兴,我的好朋友必能領會,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ǘ┫嘤鱿嘀。

  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預設答案: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2.那么,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學生自由說)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贊美嗎?(學生自由說)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么心情嗎? 

  3.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么?

  4.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預設答案: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預設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人間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練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能夠感受到什么?

 。A設答案: 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峨峨兮若泰山。

  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洋洋乎若江河。

  當他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心情會是怎樣的?

 。A設答案:1.失望。2.寂寞。3 、憂慮。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弦。 3.斷了他的希望!

  4.這句話是故事的結果,也點明了中心思想。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ㄖ笇Ю首x)

  五、深悟絕弦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2.從這首短歌中,你能體會出什么?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于是摔琴斷弦,決心再也不彈琴,留下了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ǔ鍪菊n文)

  六、回味絕弦

  1.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úシ拧陡呱搅魉窐非,請學生欣賞)

  2.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

  3.老師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愿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七、擴展

  1.出示關于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如“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彼未醢彩恫馈吩姡骸扒лd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詩:“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边@些詩都是寫琴曲的高妙,聽琴的樂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為知己者死”“管(仲)鮑(叔牙)之交” “刎頸之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忘年之交”“患難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學了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如:你是否有知音,為什么把他作為知音?

  當你感到沮喪、孤獨、憂郁、快樂亦或是處于危難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兩個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尋到了與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時,請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難尋覓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作業

  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絕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俞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聽琴.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要表現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達流水,鐘子期就說:”太好了,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現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的道出他的心意.鐘子期死后,伯牙覺得世上再難找到聽得懂他琴聲的人了,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俳^:斷絕。

 、诠模簭棥

 、壑驹诟呱剑盒睦锵氲礁呱

 、茉眨赫Z氣詞,表示感嘆。

 、荻攵耄焊。

 、拶猓赫Z氣詞,相當于“啊”。

 、哐笱螅簭V大。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典故

  參考資料:

  1.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2.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辈澜^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已然成為中華文化中關于“知音”最為生動、最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為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后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順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藝術美感──那種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風骨,直達“大音希聲”、“大璞不雕”、“大美無言”的境界,滿足了我們對于這個千古絕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讀《伯牙絕弦》,帶來的不僅是對于故事內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勝唏噓的神往以及那種透徹心肺的審美體驗。詩人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在這里,伯牙子期又該經過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學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象;其次,繼續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代語匯去補充;再有,依托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

  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

  統文化的熏陶。

  【教學準備】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話文的閱讀基礎,因為在五年級學過《楊氏之子》、《猴王出世》、《臨死前的嚴監生》等等,而且就詞句的理解來說,此文詞句更容易理解。當然就課文的內涵和意蘊來講,文章所講述的“知音文化”更為豐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現學生從無到有,從未知到已知的學習提升過程,因此,課前不讓學生準備任何對課文的預習,只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教學中,我準備了相關的音樂和簡單的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ㄒ唬┳x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質疑導入。

 。ǘ┏踝x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ㄒ唬┐蜷_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又真的善聽”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滲透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

  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1)讀著這個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泰山?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2)江河在古文里邊特指“長江”和“黃河”。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

  些詩句?

 。ǘw驗“知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

  2、聚焦“志”,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1)理解鐘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2)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練筆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4)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后借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本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瑯瑯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

  三、破琴絕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補充。

  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想象補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ㄈ┛v情朗讀。

  四、朗朗誦歌懷知音。

 。ㄒ唬┨犷I一頓。

  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著它!

  (二)熟讀成誦。

  借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并誦讀全文。

  板書設計:伯牙絕弦

  知音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這次參加“課內比教學”活動,我所執教的內容是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鐘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彈琴,子期都能準確的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的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屬于中華民族優秀經典詩文。

  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于培養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

  本課教學目標有三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絕的心情。

  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在備課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本課內容特點,主要設計了“自讀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學方法。具體說來可分為學生的“讀”和“悟”,“說”和“寫”,老師的“導”、“染”、“補”。

  “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讓讀貫穿始終。新課導入后,就按照“要求學生讀準確、讀通順、讀流暢”的目標,確定了五個讀的環節:一是教師范讀或教讀,要求學生注意老師讀的停頓和語氣;二是學生按照提示自讀;三是學生試讀,老師指導;四是指名通讀全文,老師評價;五是全班配樂齊讀,感受文章的節奏和韻味。然后又“讀”“悟”相結合,先讓學生憑借注釋讀懂課文的內容,接著又采用悟中讀,讀中悟,分角色讀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伯牙和子期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的真摯友誼,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

  “說” 是生生、師生之間交流的主要方式。我在本課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了要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和時間。允許學生發表對課文內容個性化的理解。學生會說的老師堅決不說,學生不會說的要引導學生說,盡量營造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讓所有的學生都敢暢所欲言,在交流中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寫”是語文教學的最高目標。當學生對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后,往往能寫出真知灼見。學完本課后,我想學生在思想上必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是最有話寫的時候,于是我設計了“聽著這千古絕唱,讀著這動人的故事,你感動嗎?面對悲痛與絕望的伯牙,也許你想安慰他,也許你想贊美、鼓勵他,也許你還想到了別的,拿起你的筆來寫一寫吧。”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完全融入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里去。

  “導”是新課程理念下老師教學的主要方法。我在設計本課中始終把啟發、引導作為我的課堂角色。把引導學生“品味交流”作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的手段。不管學生是讀中悟,還是悟中讀,我都是一個組織者和指導者。

  比如在落實“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這一教學目標時,我將“絕弦”作為切入點,首先設置了“伯牙為何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找到“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這一答案。然后又設置“從課文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們是知音?”等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藝術美以及伯牙、子期之間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

  比如在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句話時,我設計了“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他除了用琴聲表現高山流水,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依依楊柳、皚皚白雪、沙沙春雨——然后又設置“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楊柳,志在白雪,志在春雨,你怎么贊嘆?”等問題引導學生體會伯牙琴技出神如畫,鐘子期欣賞水平同樣高超。

  “染”就是在課堂上創設一種情境,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激發思想的火花。我在設計本課時選擇了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以增強教學的效果。比如老師配樂深情的朗讀,學生朗讀時也配音樂,新課結束時,又讓學生在古箏曲《高山流水》中背誦課文。

  “補”就是教學內容的拓展。適當的拓展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我在設計本課時涉及了三個方面的拓展,一是新課前拓展,我讓學生交流收集的關于友誼的名言名句,順便把學生的興趣遷移到本課中來。二是在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時,我補充了一些伯牙鼓琴時可能想到的景物,像明月、楊柳、白雪、春雨等,引導學生模仿鐘子期發自內心的贊嘆。三是在體會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時,我補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那首短歌,配以音樂朗讀,幫助學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絕的心情。

  最后來說一下板書,我主要圍繞伯牙的心情變化來設計:沒有知音時—孤獨;相遇知音時—欣喜;失去知音時—悲痛,最后以“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的極端方式來悼念逝去的知音。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一、引入

  師:對于關系最好的朋友,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描述?

  生:知音。

  生:密友。

  生:親密無間。

  生:心有靈犀。

  師:你們的知識面很寬。有一個詞我不理解,兩個最好的朋友應當是“知心”,彼此知道對方的心靈,可為什么不稱“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沒有誰知道“知音”這個詞的來歷?如果知道,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生:古時候,有個叫伯牙的人,特別會彈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彈得入迷,忽然來了一個樵夫,他說,彈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見了高高的山峰。伯牙又彈了一曲,樵夫贊嘆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這個樵夫叫做鐘子期。后來,鐘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對別人說,這個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斷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輩子再也沒有彈過琴了。

  師:非常不錯,我們給他一點掌聲。如果讓你剛才講的這個故事取個標題,你覺得取什么好?

  生:《伯牙絕弦》。

  師:呵呵,就用了課文的標題,是嗎?難道只能用這個標題?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來歷》

  生:《伯牙與鐘子期》

  師:都很好,可見答案永遠是豐富多彩的。其實,“知音”這個詞到現今已有快三千年的歷史了。剛才,這位同學用今天的話講述了這個故事,你們想不起知道將近三千前的古人是怎樣記載這個故事的?

  生(齊):想。

  二、自讀

  師:我數了一下,如果不計標點的話,這個關于知音的故事,我們的先祖只用了77個字就記下了,并且記得極為生動而曲折。這里面一定藏著很多很多的奧秘,一定有許多表達的密碼。讓我們一起來探秘。

  請大家翻開書,每人先將文章自讀一遍。我提兩個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標記難讀的字詞;第二,對照注釋,用小圈圈標記難以理解的字詞。

  指名學生朗讀,正音。(多媒體展示)

  弦(xian)哉(zai)  峨(e) 兮(xi) 曰(yue)

  三、導讀

  師:我們一起看看課文的標題,叫《伯牙絕弦》。這里,“絕”是什么意思?

  生:斷絕。

  師:對,“絕”就是“斷”,絕斷絕斷,這兩個字的意思一樣。一個字的意思總有它最原始的意義,就像每條河都有它的源頭一樣。“絕”的最初意思就是“斷”。到今天,一些成語中也有這個“絕”字,比如說:恩斷義絕中的“絕”,“斷子絕孫”中的“絕”,都是什么意思?

  生:斷。

  師:很好。學習文言,就是學習最初的文字,就是到文字的源頭那里去看看,F在,我想問你們一個常識性問題。憑你的經驗,你說是坐在舞臺上彈琴更難,還是坐在臺下聽琴更難?彈琴可以成為一門特長,聽琴可不可能成為一門特長?

  生:我覺得聽琴更難。因為,聽琴的時候,要能理解琴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生:聽琴者更難,因為聽琴者需要對琴技、琴聲非常熟悉。

  師:(微笑)都覺得聽琴更難呀?今天學校招特長生的時候,彈琴可以成為特長,聽琴可以嗎?

  生:我認為還是彈琴的更難,因為彈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長時間練習。

  生:彈琴不容易,彈一支曲子的時候,他要通過小小的指尖將自己的心聲完美地表現出來。

  生:我還是認為善聽者更難,因為善聽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聽出琴音里的意境。

  師:其實,彈琴與聽琴都是一種藝術享受。我們一起看看課文開頭如何寫的?

  齊讀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ㄉx)

  師: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寫的文字,經過了這么長的歲月,我們今天還能懂嗎?(能懂)知道為什么嗎?這是因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義,幾千年不變,像這個句子中的“琴”“聽”,還有“伯牙”與“鐘子期”這樣的人名;還有些字,意義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善”,可以解釋為什么?(善于,擅長。注意:擅長的 “擅”是如何寫的。)假如文言中全是這樣兩類字,那我們讀文言的感覺與讀今天的話沒有多大區別。問題是,還有些字的意義,古今差異很大。這就是我們學習文言所要重點關注的。比如這個“鼓”,是什么意思?(彈),今天說“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種樂器)。

  故事打頭一句就說“伯牙善鼓”與“鐘子期善聽”。注意,在這里,“善鼓”與“善聽”是平起平坐的。從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樣寫伯牙“善鼓”與鐘子期“善聽”的?我們分角色來朗讀下面的文字。

 。▽W生分角色朗讀)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ㄈ嗄型瑢W與女同學分角色讀,交換角色讀)

  師:剛才我們說了,學習的重點是那些古今意義變化較大的字詞?現在,如果你是小老師,要給同學們提醒學習重點的話,你會提醒哪些地方?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師:有個詞語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當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著高山。

  生:“哉”與“兮”都是文言里的語氣詞,今天都不用了。

  師:今天有哪些相應的語氣詞?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師:峨可以組詞為“巍峨”,巍與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讀的時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與“峨峨”連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師:真是好老師,這個提醒相當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師:有個成語叫“若無其事”,那個“若”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師:“洋洋”這個詞,你們沒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寬廣。

  生:浩蕩。

  師:“浩蕩”更好。

  師:我發現一個秘密:這幾句都在寫鐘子期“善聽”,好像并沒有寫伯牙“善鼓”呀?這是為什么?

  生:實際上也寫了伯牙“善鼓”,因為,鐘子期總說“善哉”!

  師:呵呵,“善哉”是什么意思?(就是“好啊”)真、善、美,古人將“善”看成最好的標準,叫“止于至善”。你們看電視劇《西游記》里,誰最喜歡念“善哉,善哉”呀?

  生:唐僧。

  師:如果不是伯牙彈得好,鐘子期就不會發出“善哉”的贊嘆。這是哪個角度的描寫?

  生:側面描寫。

  生:還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時候,就能用琴聲來表達,這當然是“善鼓”。

  師:很好。但我們看起來,這里的側重點依然是在表現子期“善聽”。其實,如果聯系上下文,你會發現,這也是有原因的。為什么要側重寫“善聽”?

  生:越是寫出鐘子期“善聽”,越是體現他是真正的“知音”。這樣寫,就會后面寫到的“絕弦”舉動,作了鋪墊。

  師:你太厲害了!我非常認同你的觀點。不過,伯牙真是如此“善鼓”,鐘子期真是如此“善聽”嗎?我想問:他們是不是只有在彈奏高山、流水這些曲子的時候才能這樣心意相通呢?

  生:不是。

  師:請你在文中找找證據。(指一名未舉手的學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對。但這里還是藏著問題。請你們討論:前面都說“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這里卻說“伯牙所念”。我想將“念”改成“志”,行不行?說說理由。

  生:不好。伯牙彈琴彈得特別好,一點點念頭,一點點想法,都能表達。而這一點點念頭,居然都被鐘子期感受到了。這更能體現他們是“知音”。

  生:“念”是名詞,它表達的是伯牙彈琴時所想到的東西;“志”是動詞,是伯牙一邊彈奏一邊想著。

  師: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這里,不是名詞。

  生:“志”好像是一個曲子的主題,而“念”沒有那樣明確,一個念頭,一點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念”都曉得,都理解。

  師:“念”寫出了“善鼓”與“善聽”的境界。以前,有個同學默寫課文時,漏了這個句子中的“必”字,你覺得會有影響嗎?

  生:有影響。“必”是“必然”“必定”的意思。

  生:“必然”說明沒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聲里表達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師:理解百分百。是嗎?我們一起再次齊讀這兩句,思考:你發現,鐘子期的話有什么特點?

 。ㄉR讀)

  生:我發現,鐘子期的話里都用了“善哉”這個感嘆詞。

  生:鐘子期的話都用了“兮”這個語氣詞。

  生:鐘子期的話里都有一個像“峨峨”“洋洋”這個的重疊詞。

  生:鐘子期的話是對仗著寫的。長短一樣,句式差不多。

  師:對。剛才說“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真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試試自己的創意力與表達力。仿照“志在高山”這樣的句子,來造句。

 。ǘ嗝襟w演示)

  志在春風,鐘子期曰:“——————————”

  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

 。ㄉS躍欲試)

  生:志在春風,柔柔兮若輕撫。

  生:志在春風,徐徐兮若微風。

  生:志在春風,柔柔兮若母愛。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盤。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師:同學們的創造力相當強!我想問,如果文章只寫到這里,那題目能叫“伯牙絕弦”嗎?生:不能。根本還沒有寫到“絕弦”的事兒。

  師:如果不叫“伯牙絕弦”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伯牙覓知音》。

  師:呵呵,鐘子期就在他面前,要“覓”嗎?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師:是啊,要是這一對知音永遠這樣琴瑟和諧就好了。然而,生命總是有限度的,子期死了。你想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悲痛。

  師:不是悲痛,而是極其悲痛。

  指名讀最后一句:“子期死……終身不復鼓。”

  師:“死”字該怎樣念?

  生:低沉,飽含悲傷。

  師:(齊讀)體會“死”字如何讀。

  師:這里有個“謂”,是什么意思?

  生:認為。

  師:“謂”的古今差異很大,在古代它是“對……說”的意思。

  師:請圈出句子的“知音”。如果我再問你,“知音”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能回答我嗎?

  生:就是懂得音樂,懂得琴聲。

  師:懂得琴聲就是懂得心聲。

  師:看看“破琴絕弦”這一句。今天我們說“破琴”是指破爛的琴,這里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不是。這里的“破”是個動詞。摔破。

  師:很好。能想象當摔琴的情形嗎?

  生:伯牙摔琴的時候,眼里一定噙著淚水。

  生:伯牙摔琴的時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時候,他一定有悲傷的嘆息。

  師:伯牙那么卓越的一個琴師,照理說,一個琴師愛他的琴,就是將軍愛他的馬一樣呀。為什么他舍得讓它的弦斷掉?你怎樣評價“伯牙絕琴”的舉動?

  生: 世上只有鐘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彈琴再也意義。因為摔爛它,挑斷它。

  生:他彈的曲子無人能欣賞,留著琴沒有用。

  生:他跟鐘子期那么知心,現在鐘子期死了,伯子看著它傷心,不如摔了。

  師:你們的理解都很深,觀點卻都差不多。

  生:我覺得伯牙沒必要摔琴,他應當在子期死的時候,跟他再彈一曲,然后將琴與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覺得伯式可以借這把琴來表達他對鐘子期的思念。

  師:你們都非常懂得感情。真不錯!

  四、拓展

  師:文言文,最初沒有標點,也不分段的。我們今天學的《伯牙絕弦》,只有一段文字。(多媒體展示)現在,如果讓你來按“回車鍵”給這些文字分段,哪些地方該敲“回車”?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生:“鐘子期善聽”之后要分開。這里是“總寫”。“必得之”之后要分開,這里具體寫了伯牙子與鐘子期如何心靈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結局。

  師: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會認同這個思路。

 。ㄉc頭)

  師:伯牙鼓琴時所想的是高山,是流水,所以高山流水后來亦指知音。伯牙是幾千年前的古人,怎樣評價他的這種心理?如果換上是一個現代人,一個現代城市人,你說,他可能會“志”在哪里?

  生:可能會志在別墅。

  生:可能會志在美女。

  師:呵呵,你們由此能引發怎樣的感想。這個留待課后去思考。 現在,我想讓大家做一回“鐘子期”。我們一起欣賞一段曲子,看你聽了這個曲子之后,能想到哪些場景?

  多媒體播放二胡獨奏《賽馬》。

  生:我想起過年時那種歡快的氛圍,一群人在那里載歌載舞。

  生:我想到了競爭,想到了劃龍舟,敲鑼鼓。

  生:我想到的舞龍燈熱鬧而歡快的場景。

  生:我想到了草原,想到蒙古包,想到馬兒的奔跑。

  生:我想到了奔跑的馬,他們在競賽,一會又在休息,準備下一輪沖鋒。

  師:你告訴我,此前是否聽過這支曲子?

  生:(搖頭)沒有。

  師:(笑)一定,肯定以及確定?

  生:肯定。

  師:那你是了不起的“鐘子期”

  五、背誦。

  結合板書背誦課文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故事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重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讀出自己的感悟。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講伯牙絕弦的故事,設置疑問,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強調“弦”的讀音。學生試讀“弦”。

  3、解題質疑,理解“絕弦”,并提問學生通過什么知道的。滲透根據注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4、讓學生說一說讀了課題后有什么疑問,伯牙為什么絕弦?

  二、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1、課件出示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將課文讀流利。

  2、指名讀課文,適當讓學生評議。

  3、范讀課文。感知課文節奏。

  4、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出節奏。

  5、齊讀課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三、讀懂課文,理解文意。

  1、通過幾遍讀下來,我們已經知道課文中有兩個人物。讓學生找出來,指名說。板書:伯牙、鐘子期。

  2、這兩個人各有什么愛好呢?在課文找一找。指名讀第一句話,引導學生理解“善”的意思。板書“善鼓琴”、“善聽”。

  3、從課文中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自己讀課文,把你讀懂的交流一下。

  4、學生匯報,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第二、三句話。提問學生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還可以怎么說?用自己的話替換一下。并視頻展示伯牙和鐘子期相識部分。提問:你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剛才的視頻 嗎?學生匯報。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鐘子期就能從琴聲里聽出來,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讀一讀,品一品。

  6、故事的結果是怎樣的呢?誰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學生交流,視頻展示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內容,感悟何為知音,板書:知音。

  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伯牙為何破琴絕弦。學生練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悲傷情感。

  四、深入體會,品味文情。

  1、我們都知道伯牙是音樂家,在遇到鐘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贊美,膚淺的贊美。體會伯牙遇到鐘子期時,心情怎樣?學生自由說。

  2、無奈知音已去,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再次體會知音離世之悲。

  3、有記載,鐘子期死后,伯牙在鐘子期墳墓前寫下了一首短歌,課件出示詩歌,學生讀詩歌,進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內容,升華中心。

  1、善鼓的伯牙為什么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讓學生說說原因。2、學完了課文你能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嗎?

  3、學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內容。

  4、如此動人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背下來呢?自由朗讀,試背課文。

  5、這的確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樂。

  6、讓我們再次在音樂聲中誦讀全文。

  六、作業:將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學習重點:

  憑借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體會文言文所表達出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學法提示:

  1.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

  2.根據句子的意思來正確流利地讀通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想象畫面。

  3.了解課文內容后,練習讀文、嘗試背誦。讀背中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誼。

  學習準備:

  搜集并傾聽《高山流水》樂曲,積累有關友誼的古詩或文章。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習過程:

  課前

  一、課文導讀

  1.同學們,學習了《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單元,相信大家誦讀古詩的興趣越來越濃了。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走進有趣的古詩王國,去感受古詩的無窮魅力。

  (1)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2)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3)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5)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讀了之后,你一定會被古詩中濃濃的情誼所打動! 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走進一篇和友誼有關的古文《伯牙絕弦》。

  二、課前預習

  1.初讀課文,我能掃清文字障礙。

 。1)讀題目,“伯牙絕弦”中的“絕”的意思是           ,“伯牙絕弦”的意思是                                         。

  (2)讀3—5遍課文,我能把帶有拼音的字讀正確,記在心里,然后給下列字注音:

  弦(       )      哉(       )       兮(        )     峨(        )

  (3)我能將本課最難寫的生字書寫端正美觀。

  2.對照注釋,查字典、讀課文,我能理解課文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

 。2)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

  3.對比閱讀,加點字的意思分別是:

  善鼓琴                 鐘子期善聽                    善哉           

  4.我能根據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讀得正確流利,并能用“|”在文中標注出節奏來。

  5.讀了幾遍課文后,讓我最感動的幾句話是:

  。

  6.我來盤點一下:

 。1)我理解詞語的方法是: 

  a.查字典。  (        )    b.看注釋。(       )

  c.聯系上下文 (        )     d.先理解句子中重點的字,再連起來理解。(       )

  (2)本課中我認為難寫的字是       ,我是這樣記住它的                       

  。

  (3)課文我讀了          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過:

  a.大聲地朗讀。  (         ) 

  b.先讀,讀熟后再看課文注釋和查字典。(       )

  c.默讀,邊讀邊看課后的注視或查字典。(       )

  d.先通過看注釋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聲地朗讀來進一步理解。(    )

  課中

  三、合作探究

  1.鏈接資料,邊讀邊思。

  俞伯牙    鐘子期

  衣著    衣著華貴,羽扇綸巾    青布包頭,兩截布衫

  國籍     晉國    楚國

  身份     上大夫    打柴的樵夫

  2.小組合作,細讀質疑。

  當兩個人的資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有什么疑問?(針對學案中的資料卡片分組進行交流,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針對資料,展開交流和學習,其中組內1號同學發言,其余同學補充。)

  3.品詞析句,想象畫面。

  (1)從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的?用“      ”在文中畫出來,并且說說你的感受。

  (2)全班交流學習情況:

  a.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請選擇“善”在文中的意思:①擅長  ②表示贊嘆。

  b.換位體驗:假如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贊嘆的?

  c.朗讀匯報,讀中體會。(伙伴互讀、小組互讀、師生互讀)

  (3)創設情境,引導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風、瀟瀟竹葉、潺潺流水等。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贊嘆的?我來創作——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竹葉。鐘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                                               

  (4)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也不管他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子期總能知道,這就是文中所說的——                ,                   。(教師引讀)

  這不是一般的朋友,這就叫——          !(教師引說)

  4.知音相遇,心靈相通。

  (1)伯牙當時已經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身邊一定有許多贊美之聲。當他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他的心情嗎?假如你就是伯牙,寫寫此時你的心情!

  (2)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么?(播放“知音”音樂)

  5.痛失知音,深悟“絕弦”。

  (1)短暫的相遇讓兩人成為知音。之后的離別卻又那么難舍。兩人相約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見。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見面的日子,卻傳來子期已經去世的消息。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伯牙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用“      ”畫出相關的句子,帶上你的感受多讀幾遍!

  (2)讀到這,你知道伯牙為什么破琴絕弦?對此你有何感受?

  6.鏈接短歌,升華情感。

 。1)佇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滿懷悲痛地寫下了這樣一首短歌——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老師引讀,學生跟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3)欣賞《高山流水》樂曲,回味動人故事。

  7.背誦課文,領悟寫法。

 。1)背誦指導:課文先概括寫了伯牙善彈,子期善聽,再具體寫如何彈如何聽,最后寫子期死,伯牙絕弦。全文共用77個字,表達了朋友之間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為千古佳話。邊想象邊背誦。

 。2)自由練背。

 。3)背誦展示。

  四、拓展延伸

  1.我能把這篇古文改寫成小故事,生動地講給別人聽。

  2.根據括號里的注釋,讀懂下面文言文小故事,再完成練習。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劍自(從)舟中墜于水(掉到水中),遽(急忙)契(刻)其舟,曰:“是(這)吾劍之所從墜(掉下去的地方)!敝壑梗瑥钠渌跽撸ǹ讨浱柕牡胤剑┤胨笾▽ふ覄 )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這樣),不亦惑乎?

 。1)這是個成語故事,題目叫                 。

  (2)理解句義我能行: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里的“若”的意思是:            。

  這句話的意思是:                                                          

  。

  課后

  五、交流收獲

  學習了本課,你有哪些收獲?薄弱的學習環節有哪些?以后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和方法?對學習方法有哪些感悟?……

  六、資料鏈接

  1. 關于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如“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彼未醢彩恫馈吩姡骸扒лd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痹偃缣拼虾迫弧断娜漳贤研链蟆吩姡骸坝▲Q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边@些詩都是寫琴曲的高妙,聽琴的樂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為知己者死”、“管(仲)鮑(叔牙)之交”、“刎頸之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忘年之交”、“患難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伯牙學琴的故事 ——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于是師徒兩人備了干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后,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里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余,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郁郁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于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后,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念     俞伯牙    破

  知音

  得     鐘子期    絕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后,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所以導致總有個別學生朗讀的節奏出錯。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溫故知新

  1、選擇加點字的正確解釋,把序號填入括號。

  絕:①斷絕、诟F盡 ③走不通的、塥氁粺o二的、輼O、最

  伯牙絕琴(。 乇M殺絕( )  絕處逢生(。

  美妙絕倫(。 〗^大多數(。 已陆^壁( )

  善:①擅長、善于、诤谩、凵屏肌、苋菀,易于、蒉k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圃,洋洋兮若江河( ) 心懷不善

  多愁善感(。  ∩剖忌平K(。 ∮⒂律茟穑ā。

  2、句子停頓不恰當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鄄/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按課文內容填空并回答問題。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

 、倬渥雍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趶倪@個句子我體會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子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從這個句子我體會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英咀華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1、在這首伯牙追悼知音鐘子期的詩歌中,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意思一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達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詩句的意思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語文大觀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和成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為知己者

  ☆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酒逢知己千杯少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莫逆之交  管(仲)鮑(叔牙)之交  刎頸之交  忘年之交  患難之交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一、默寫全文。

  二、閱讀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古人,以五羊白鵲為“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征)師曠曾為晉平公奏“清徽”,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1、翻譯全文。

  2、描寫師曠技藝精湛的句子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答案:

  一、(略)

  二、

  1、師曠曾經為晉平公奏“清徽”,當他用奇妙的指法撥出第一串音響時,便見有2 只玄鶴從南方冉冉飛來。當他繼續彈奏時,玄鶴的鳴叫聲和琴聲融為一體,在天際久久回蕩。師曠又為晉平公彈奏“清角”,當一串玄妙的音樂從師曠手指流出,人們就見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滾起烏黑的濃云。當第二串音響飄離殿堂時,便有狂風暴雨應聲而至。當第三串音響驟起,但見尖厲的狂風呼嘯著,掀翻了宮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內的一幅幅帷幔,各種祭祀的重器紛紛震破,屋上的瓦墜落一地。

  2、(略)

  相關資料:

  師曠,名曠,字子野,晉國主樂大師( 今山西洪洞) 人。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晉悼。平年間。師曠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又稱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大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于后世。他還是位杰出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時人稱其“多聞”。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 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讀懂課文: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 讀好課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 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體會文言文所表達出的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課前談話:

  1、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詞語“皚皚白雪”,你們根據這個詞語的結構來繼續說像這樣的詞語。(AABC)

  2、出示課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萋萋芳草、······

  3、 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么的?(美麗的景物) 平時如果我們多加積累這些詞語,對我們的寫作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課文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音樂嗎?

  2、音樂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享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音樂有關的文章。因為音樂,使兩個陌生人成為摯友,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樣的音樂這般神奇呢?請欣賞古箏曲《高山流水》。出示課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揚的古箏曲仿佛把我們帶入了時光隧道,我們仿佛來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們在高山流水間,尋著琴聲,見到了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國琴師俞伯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鐘子期的故事。板書課題:伯牙絕弦。出示課件3:25、《伯牙絕弦》

  二、 熟讀課文

  1、這是一篇文言文,同學們先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讀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復讀幾遍。指導讀音。同學們讀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還有所欠缺。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五年級時學的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嗎?還記得那篇課文是怎樣讀的嗎?老師起頭,學生接。讀《楊氏之子》。出示課件4:《楊氏之子》的朗讀節奏。

  2、現在誰來試著用這樣的方法讀一讀課文?他讀得怎么樣?學生自由讀課文。

  a) 現在我們一起來配合音樂讀課文。出示課件:《伯牙絕弦》的朗讀節奏。

  解題。出示課件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讀感悟

  1、同學們讀得很好,老師想說,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些句子在讀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理解了,但可能還會有不準確的地方,老師現在就教大家一種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換法。也就是根據課文下面的注釋,吧課文中的生字詞替換成易懂的詞語。例如課文注釋

  2:“鼓”理解為“彈”,那么第一個句子我們就理解為伯牙善彈琴。

  2、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教的方法理解課文,可以分組學習,也可以同桌間相互討論。老師巡視指導。

  a) 看看我們學習的成果怎么樣,現在我來問問同學們。出示課件8、

  9、10.

  b) 單句提問,學生回答。

  c) 現在我來看看哪組同學理解得最準確,說得。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d) 這則故事雖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卻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經典文章。他給我們提供了交朋友的標準,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讓我們來細細品讀。

  e) 出示課件11:反復朗讀,思考問題。文章哪些地方可以體現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課件12、13,通過這幾個句子,我們對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有了更深的了解,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鐘子期的贊嘆和俞伯牙的欣喜,更體會到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難怪伯牙會

  說: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g) 出示課件14: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翻譯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還會有什么呢?

  h) 出示課件15,換位體驗。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贊嘆?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情景?你會怎么贊嘆?

  i) 學寫古文,伯牙可能會彈到明月。你能仿照課文把句子補充完整嗎?注意幫助學生找到更合理的表達。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風。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讓我們以喜悅的心情在讀讀這些句子。

  四、 能力訓練

  1、 我們真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興,然而世事難料,相聚的日子總是短暫,故事的結局是悲慘的。

  2、 出示課件16:伯牙是一個技藝高超的音樂家,生活中應該不缺少別人的贊美,但他因為鐘子期的死而“絕弦”了,你怎樣看待他的舉動?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理解

  3、 出示課件17: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6

  【教材解讀】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

  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播放《高山流水》,這首曲子改編自一個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故事,一個關于友誼與知音的感人的故事,這是一段怎樣的友情,他們的友情源于什么呢?《伯牙絕弦》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這個蕩氣回腸、令人回味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感受韻味

  1、自由讀:

  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范讀或帶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要注意停頓恰當,在文中作標注: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三、解題質疑,激疑入文

  1、理解文章的題目:

  “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

 。ㄒ龑W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說,學對原文詞句作恰當的增減,使之通順、連貫。)

  2、伯牙在什么情況下絕弦?這里的“絕弦”意味著什么,他要向世人表明什么?

  3、你對文中的人物還有什么疑問?

  四、研讀課文,感受知音

  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一遍,討論理解,研讀課文后交流。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于”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贊嘆之義。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換位體驗: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贊嘆?

  3、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炊煙、瀟瀟春雨……

  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

  (“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于是怎么贊嘆?

 。ā吧圃,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6、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7、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8、子期之死,伯牙悲痛欲絕。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

  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

  9、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將你的想法寫下來。

  五、回顧知音,誦讀課文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

 。▽W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7

  【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為指導,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的。

  【教學背景分析】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情誼,自古便廣為流傳。該篇選入小學教材,不僅要讓孩子繼續接觸和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學會借助工具理解文章內容,更重要的是感知人與人之間的通過藝術形式所建立起來的相知、相惜的情誼,這樣內涵就更加深遠了。我在教學時,重點抓住相知時所喜,相別時所哀,來體會相知的情誼的。并在學習中充分表達學生內心所感,與書中人物同喜同悲,即在學生情感萌發之時,在“讀中寫在讀中感在讀中悟”,以求達到情感共鳴。

  【本課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獨立借助注釋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背誦),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4、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

  1、 借助字典和頁下注釋理解全文大意,并能理解重點字詞含義。

  2、感悟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潔友情,并動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課前準備】

  1、古箏曲《高山流水》。

  2、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楊氏之子》,還記得嗎?誰來起頭,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師:你的記憶力真好,相信這一課已經給你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像《楊氏之子》這樣的文言文,我們已經接觸過了,文言文是我們中國文學的瑰寶,更是我們民族所獨有的,它不僅語言精練,而且寓意深遠,是值得我們同學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么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文言文。

  2、出示課題:

  伯牙絕弦 

 。◤娬{“弦”讀 xīán,不能讀 xuán。)

  3、師:現在,我們就跨越時空,來到春秋時代,來傾聽這個美麗的傳說。

  二、總結學法,自主學習

  1、師:這是一篇比較淺顯的文言文,同學們都有了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回想一下,應該怎樣學習文言文?

  (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借助注釋,一句一句地讀,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讀懂整篇課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詞句和同學研究,實在弄不明白再問老師。板書簡寫為:讀譯悟背。)

  2、學生自讀自悟;同桌小組研討,教師巡視指導。

  三、交流匯報,重點點撥

  1、生匯報讀課文情況,師生共同正音,必要時老師范讀,指導如何隔詞斷句。

  2、于詞語的理解,重點點撥以下詞義:

 、拧〗^:斷絕;

 、啤」模簭;

 、恰≈驹诟呱剑盒睦锵氲礁呱;

  ⑷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伞《攵耄焊;

  ⑹ 兮:語氣詞,相當于“啊”;

 、恕⊙笱螅簭V大。

  3、生匯報句子意思的理解,提出經過研究、討論還弄不懂的詞句,全班討論,教師點撥:

 、拧〔拦那伲驹诟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苦泰山!”意思:伯牙彈琴,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說:“好啊,像泰山一樣巍峨!”

  ⑵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意思:伯牙說世上再也找不到我的知音了,于是摔破琴弦,從此不再彈(琴)。

  4、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生連起來說課文意思。

  5、為了便于學生準確理解全文意思,特別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區分:

  出示課件:

  善鼓琴──善哉破琴──絕弦志在高山──伯牙所念

  對比區分含義的不同。

  四、深入理解,感情朗讀

  1、師: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了,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那么他為什么單單把子期看作了知音了呢?認真讀讀文章,從文章中找出你的答案。想一想你從中明白了什么?

  學生默讀,思考。

  師引導:

  那么當伯牙聽到那些贊美之詞不著邊際,他們中沒有一人真正理解自己的創作時,他會想些什么?渴望什么?他的渴望最終得到滿足了嗎?

  師:對了,終于有一天,伯牙遇見了子期一人善鼓之,一人善聽之你想,伯牙內心該是怎樣的激動啊?再讀讀這段話:伯牙鼓琴……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指導朗讀,鐘子期曰“善哉”──表達了發自內心的一種怎樣的贊美。

  “必得之”──伯牙的感受怎樣?子期的感受又怎樣?發揮你的想象,先思考,再討論。

  兩人抒發的情感相互交融,心意相同,這樣的朋友,我們就稱之為”知己”,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你再讀讀,發現那些詞最能表現這一點。

 。ㄗx中強調:“峨峨兮若泰山”一句應讀出山的巍峨;“洋洋乎若江河!”應讀出水的寬廣。)

  強調“必得之”。

 。ㄗx中配樂,出示伯牙、子期畫面,這就是當年那一首高山流水。)

  五、談課文感悟

  師: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那伯牙會怎樣呢?出示:“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笔裁匆馑?你從中讀懂什么了?

 。c題,讀懂他們的深情……)

  師:此時,當這一曲高山流水再次響起時,如果你是伯牙,會想些什么呢?

  動筆寫一寫。寫后,指名2位學生讀。

  (有一個詞,正好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絕。)

  再讀這一句。

  正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幾人!”朋友間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欣賞到如此境地的,恐怕唯有子期與伯牙了。

  下面,請同學們再次捧起書,帶著你深入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全文,試背誦。

  (配樂。)

  指名讀、背(各一人)。

  六、課后拓展

  雖然說知音難覓,知己難求,但古今中外有不少人成為知音他們攜手共進創造出了偉大的成就,請學生課下搜集有關的“知音”故事,有時間咱們一起交流。

  七、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寫一寫自己和知音的故事。

  【效果評價】

  預期的效果最為滿意的是學生的朗讀。既表達出知音相遇時的喜悅與相見恨晚,又表達出失去知己時的痛斷肝腸。這一點是最有表達力和說服力的了。教師在引讀時,激情的表達烘托了課堂的氛圍,成為了學生學習探知的助力和方向,鋪就了學生的成長,發揮的基石,起到了主導的作用。但在學生暢談感想的表述之中,語言的精煉和準確還有待進一步培養和提高,這也是高年級學生突出自身語文素養的重要表現。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令人較為滿意。

《伯牙絕弦》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三品知音──《伯牙絕弦》課堂實錄(通用16篇)

    一、初讀1、侃侃聊聊:師:學文言文,你覺得最難的是什么?板書:難生:我覺得學文言文最難的是斷句和理解意思。生:我覺得應該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義。生:我覺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當時的心情。...

  • 六年級伯牙絕弦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借助注釋讀懂課文。3、通過學文,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 《伯牙絕弦》教案設計(通用14篇)

    一、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 伯牙絕弦 教學設計(精選14篇)

    【設計理念】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淀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

  • 《伯牙絕弦》優秀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有節奏朗讀課文,讀出古文的味道。2.能根據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教學重點: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通用15篇)

    背景: 本周,我上了人教實驗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叵胍幌逻@次授課過程,感覺有很多不足之處,留下了許多遺憾。但也有少數幾處“亮點”,使得這堂課充滿了活力。...

  • 《伯牙絕弦》優秀說課稿(精選13篇)

    一、說教材: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絕弦》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走近藝術,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

  •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一《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

  • 語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選7篇)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誦讀。然后,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

  • 《伯牙絕弦》優秀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 《伯牙絕弦》教案范文(通用14篇)

    教材簡介:這一課是文言文,主要講了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融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的感受,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 《伯牙絕弦》導學案(精選12篇)

    一、學習目標。1.我們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我們要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感受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感情。3.通過學習,我們要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點,感受祖國古文化的燦爛。二、互助合作學習。...

  • 《伯牙絕弦》優秀的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5篇)

    【教材分析】《伯牙絕弦》已然成為中華文化中關于“知音”最為生動、最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

  • 《伯牙絕弦》教學談(精選15篇)

    《伯牙絕弦》教學談大家知道,《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六上年級第25課的課文。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

  • 《伯牙絕弦》(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教學重難點:1.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的成年私人影院网站 |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青青操|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 日韩91精品 | 国产11页| 性无码专区无码片 | 又色又爽又黄又粗暴的小说 | 日本a片大尺度高潮无码 | 国产精品s房调教打屁股 | 久久久久久久黄色 | 让少妇爽到高潮视频 |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 |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丁香五月激情综合亚洲 | 日本91av视频| 日韩系列第一页 | av在线资源观看 |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 无码夫の前で人妻を犯す中字 | 超碰人人精品 | 玖玖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裸体裸美女无遮挡网站 | 日本xxxxxxx18—19 |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97蜜臀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少妇 | 高潮抽搐潮喷毛片在线播放 | 人妻出轨和黑人疯狂做国产人 | 粉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偷伦免费视频观看的 |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 | 欧美多人片高潮野外做片黑人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亚洲老地址 |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国产 |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