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董大》一詩質疑(精選16篇)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1
今日教學《古詩三首》,因《楓橋夜泊》已于學習《積累.運用》時配合《夜書所見》一詩學完,故剩余《別董大》和《暮江吟》未完成。《暮江吟》一詩在突破“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個描述自然景觀的詩句之后,學生在理解上難度不大。不過,《別董大》一詩相對要難一點,此詩前兩行為置景,后兩行則摹言,為勸慰之語。通過查閱資料得知,本詩是高適漫游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為其二。詩人送別之人為董大,是唐玄宗時著名琴手,曾得宰相房琯的賞識和寵信。因董大所擅為古琴而當時盛行胡樂(唐時也有詩行音樂?),于是他受到冷落。高適送別他時,可能也正是詩人自己失意的時候,故惺惺相惜。前兩行詩描摹了一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之凄涼悲苦的環境。既隱喻了董大的失意境遇,也暗示了董大即將分手遠行。后兩行的勸慰可讓體會到作者的豁達與大度,豪壯的氣慨一洗前兩行的悲苦,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委婉多一分豪壯,不過也暗含著一層意思:起碼你比我還好!讀起來讓人覺得有些酸楚。
問題在于關于對第一、二行詩的理解。前行“千里黃云白日曛”。“千里”虛指,指范圍大,“黃云”即“黃沙漫天”形成的,“曛”指曛黃,形容太陽西下時天色昏暗。《教學用書》解為:千里黃云蔽空,日落時天色昏暗。進而說“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黃云,在此情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凄涼悲苦之意。”凄涼悲苦之意于詩句中流露是顯然的,姑且不論。教學中,有學生質疑:一、黃昏時客人應想著投宿,而本詩卻是離開詩人上路,不合情理。因此,就“曛”是作為表示時間“黃昏”,還是作為用于形容“黃沙滿天、遮天蔽日”,白日之時也像是“黃昏”?應該做個選擇,以免誤導。經過認真思考,筆者認為還是擇其二為妥,不知其他老師以為然否?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理解詩人所描繪的“景”,所表達的“情”,以及“寫景”與“表情”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別董大》抒發的并非學濃得化不開的離別愁緒,而是滿懷豪情,豁達樂觀的心境。
教具準備:課件、小資料。
一、課件導入、激活思維。
首先播放一般以先蒼涼后激越的音樂為背景的配樂課件,內容為漂泊流浪中的詩人高適送別滿懷失落之感的好友――玄宗時最著名的琴手董大的情景。
師相機以簡筆畫的形式板書,創設情景,抓住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和欲望,達到了了解詩人與詩題《別董大》的目的。進而引出詩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二、小組學習討論,抓字眼、明詩意。
詩句流暢明了,內容平中風奇,節奏明快,格調明朗,先讓學生借助課件、注釋、插圖,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想象詩所描繪的畫面,抓住重點詞語,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多媒體課件出示:
1、通過眼看,耳聽,腦想,心讀,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景物?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a:眼前出現一幅荒涼的畫面。
學生b:我眼前出現一幅凄涼的畫面。
……
根據問題的討論,師相機引導。
2、在這好友將要天各一方之時,他的心情是怎樣的?(他指“董大”)
學生a:他的心情是痛苦的。
學生b:他的心情是憂傷的。
師相機引出下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讓學生討論:透過詩句,詩人的態度如何呢?
學生a:詩人是高昂的。
學生b:是豪邁向上的。
學生c:是豁達樂觀的。
三、用情朗讀,賞析千古名句。
詩中的前半部分所描繪的是“景”(板書:“景”),用哪些詞語能說出這些景物的格調呢?
a、低沉 b、蒼涼 c、沉郁
詩中的后半部分所描繪的是“情”(板書:“情”),用哪些詞能概括詩人此時的心情呢?
a、昂揚 b、豪邁 c、樂觀
讓學生討論:
我們應怎樣讀才能把詩人獨特的內心情感體現出來呢?請同學們振奮精神和詩人一起送董大。讓學生用各種靈活的方式創造性地去朗讀詩,體驗詩的意境。(可采用單人讀、分組讀或競賽等方式去朗讀。)
四、巧設練習,激勵創新。
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成功與樂趣,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在本詩的學習中,可設計以下練習:
1、看誰快――幸過三關。
第一關:我會背。(背詩)
第二關:我會寫。(默寫詩)
第三關:我會說。(說詩)
2、反饋訓練。
以《別﹡﹡》為題,不限體裁,寫給親人或朋友。練習以景抒情的表達手法。
五、小結。
前路茫茫風沙,有摯友一番激勵,董大滿懷信心,高適揮手送友遠去,這即是詩的魅力,它寫出了自然的惡劣、人情的偉大,訴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這樣的朋友,也寫出這樣的好詩,好文章來。
六、作業設計。
1、背誦《別董大》。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所表達的意境。
板書設計:
別 董 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
“景”荒涼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情”豪邁
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曛”這個生字。
2.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品味語言,讀中悟情。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學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讀,并能熟讀成誦。
教學重難點:
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學以致用,品味詩境,讀中悟情。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懂詩題,了解背景
1.創設情境,從歌曲《送別》之中感受作者離愁別緒導入。
2.生讀題,再讀,讀懂題目,讀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紹高適和董大。
二、讀通讀順,整體把握
1先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詩中的生字,把詩讀通讀順。
2.指名讀。
3.師指導學習生字“曛”的讀音及字義字形。
4.齊讀這首詩。
5.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自學。
我們學習一首古詩,除了會讀以外,還需要知道什么?
怎樣知道詩的意思?(借助注釋,聯系上下詩句、結合背景資料、查字典等等)
6.學生用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自學,讀懂詞語,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大概講的意思,同桌合作學習。
7、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8.學生交流重點詞語的理解。點撥:黃云:當時他們分別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黃沙飛揚,以至于云都成了黃色的了;與“曛”聯系起來即曛黃,指夕陽西下時天色昏黃。“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聯系學過的詩句理解是虛指,很多,滿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憂愁。 “知己”知音,賞識你的人。古人常用到這個“君”,與你是有區別的,您。這里指誰?董大。
理解了重點詞語后,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后,再讀這首詩。
10.指導讀好節奏停頓,出示畫好節奏的詩,再指名讀。
三、反復品讀,入境悟情
(一)品讀第一二句詩。
1.師導,利用多媒體感受詩境。
2.找出詩中寫景的兩句詩,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3.再找出這兩句詩中的一些描寫景物的詞語。用筆畫出來(學生畫──黃云、白日、北風、雁、雪。)(板書:景)
4.感受“黃云、白日、北風、雁、雪”這幾種景物構成的畫面。(生談:凄涼悲苦)把感受帶入詩中,讀出自己的感覺。
5.自由讀。
6.提名讀。師評價指導。
7.再引導學生用心感受詩情。說說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談)
結合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有感情讀
8.面對此情此景,董大這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詩中哪個字寫出了他此時的心情?用筆把這個字圈出來。
9.(板書:愁)。“愁”。這是怎樣的愁?難道這別”愁”僅僅只是來自于眼前這凄涼的景嗎?會愁什么?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看看你又能發現什么?(生在讀時提示:可以聯系背景資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無知己”來體會)
10.再引導生體會這個“曛”另外一層意思。
(二)品讀第三四句詩。
1.引出詩句: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板書:莫愁)
2.再讀這兩句詩。
3.“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怎樣的一個君啊?再說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發談話。此刻,你想對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說什么話呢?
4.學生回答后隨機評點并引導并讓學生讀相關詩句。
是啊,讓我們這樣安慰董大,齊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時,你的心情怎樣?(充滿自信,心情變開朗。)
6.再看題目,別董大,此刻,別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別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揚豪壯的情啊!)(板書:情)
(三)回復全詩,朗讀提升。
1.現在我們再看這別時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樣的前路?
你覺得應該怎樣讀整首詩。(指導總結前兩句讀出凄涼悲苦,后兩句讀出昂揚豪壯。)全班練讀
2.指名個別讀。師點評,再提名讀。
3.生再有感情齊讀。
4.體會詩人的人生態度?(樂觀的人生態度,豁達的心胸,對友人的真情)
5.自己練習背一背這首詩。(指2-3人背。)
6.再次吟誦這首詩。
四、總結全詩
記住這激勵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板書設計:
別董大
(唐·高適)
愁 景
莫愁 情
《別董大》教學反思
書洋中心小學 張鋒偉
此次參加縣古詩詞教學比武,受益匪淺。我執教的古詩《別董大》,雖然精心準備,但有些地方效果卻不很理想。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卻不受重用。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更讓我理解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學比武,我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總結:
(一)優點:
1.按照古詩教學六步法進行教學
瀏覽信息知詩人------自讀課文知大意------查閱信息細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讀悟情感------自我檢測顯效益
2.充分運用了網絡信息量大的特點
讓學生隨時都有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3.發揮網絡聲音的優勢
采用讓學生一邊聽音樂,想象詩中的意境,詩人的情感,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此次教學活動,也讓我陷入了沉思
1.在教學中課件的使用。本次教學活動,不少教師課件精美,而我的卻略顯寒酸。主要是總結雖精心設計了演示文稿,卻沒什么動畫。本人認為這可體現自己樸實的風格。在四月份參加漳州市閱讀教學觀摩時,評委(龍師附小副校長)讀了這么一個觀點:教學中,課件可以用,但不用或少用就能達到教學目的更好。我深為贊同,但現在陷入困惑,怎樣才是一個度。
2.上課之前,有不少同事建議我在最后插入一張有關送別詩拓展的幻燈片。我最終沒有采納,一個不想臨陣再修改,再則是我認為開頭用李叔同的《送別》導入,本身也是一種拓展,而且六年級的學生學的送別詩也不少,本人也認為有流于形式之嫌。但是否要拓展,這也是我的困惑之一。
3.通過這次的教學活動,我接觸了不少班級學生。我發現一個現象,三四年級的學生上課發言積極,思維活躍,五六年級則沉悶,六年級則“萬馬齊喑”,非獨農村小學如此,城鎮小學亦是如此。為什么越是高年級,學生越自閉,不好表現呢?許多老師亦有同感,雖然這與學生心理發育有一定關系,但是否有其他原因呢?這是我的困惑之三。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3.學習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懂得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懂得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掛圖和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主題。
同學們,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學習上或生活中有過失敗的經歷嗎?面對失敗,你當時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呢?
(請學生說略)
是啊!世界上沒有人一生從不失敗,從來不會遇到困境。(板書:面對困境)
面對困境,有的人懷著一種憂傷,把失望和氣餒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納失敗卻像捧起一本書,傾注一種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閱讀,而后去創造一種新的生活。
二、自選短文,初談感受。
同學們手上拿著的一首古詩、三篇短文,都告訴了我們同樣的道理,老師每讀一次,都會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動。我想,這么好的故事應該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課前這幾篇短文大家都讀過了,現在就請你選擇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讀一讀,特別是那些感動你的話,多讀幾遍。讀好后請你談談你的感受或理解。
(學生交流,從學生的答案中板書。)如:自信、不氣餒、樂觀、接納失敗、積極面對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頭等等。
說得真是太好了!同學們,面對困境我們是應該(學生讀——板書。)
聽了大家剛才的交流,談的大多是自己對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師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恰恰是《別董大》這首詩給我的感受最深。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別董大》這首詩,看看在這首詩中,到底是什么感動了老師,或許你讀著讀著,你也被深深地感動。
(出示古詩:《別董大》)
(學生讀)
三、簡介背景,研讀“雁”字。
通過剛才的讀,大家已經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誰在哪里送別誰?(高適在塞外送別董大)
高適?高適是誰?(學生講:高適是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縣)人。
因為官至散騎常侍,所以又稱高常侍。他的詩大多反映邊塞生活,詩情奔放。作品集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說說嗎?
(學生說: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我記得這樣的稱呼在王維的一首古詩中也出現過?(見機點拔:那首詩是“渭城朝雨浥輕塵……”)
對,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為——元二。)
這首詩前兩句寫的是當時分別時的環境。讀了詩以后,你了解到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分別的?(
板書:( )的環境)。
(請學生說)你讀得可真仔細。
后兩句是高適在臨行前對董大說的贈言。你能從詩中找到根據嗎?從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適對董大說的?
(學生說:是從“君”字中看出的,因為“君”在詩中就是您,指董大。)
現在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古詩的前兩句,讀一讀。(請學生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
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這兩句詩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來把它劃出來嗎?
(學生劃)——黃云、白日、北風、雁、雪。
黃云?白云、烏云大家聽得多了,這里怎么是黃云?你讀讀詩,猜猜看,這到底是什么原因?(見機點拔,當時他們分別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黃沙飛揚,以至于云都成了黃色的了。)
你能把這句詩讀一下嗎?
(學生讀)——你讀得黃云還不夠多,只是一片黃云。(突出“千里”。)
誰能再讀一下?——你讀得黃云還不夠濃。誰愿意再來試試?(突出“曛”。)個別試讀,男生試讀,女生試讀,全班試讀。
讀得真不錯!第二句誰來讀一下?學生讀——見機點拔:你讀的“北風”能再猛一些嗎?你讀的雪能再大一些嗎?(學生讀)
連起來讀。(小組讀、個別讀)
讀好后——(畫雁)……?
同學們,在這樣( )的環境中,你注意到這只大雁了嗎?
大雁在這樣的環境中奮力高飛(讀重音),它會怎么想,對自己會怎么說?請你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句子來說說。(出示句子)
1、大雁對北風說: 。
2、大雁對飛雪說: 。
3、大雁對自己說: 。
4、我想對大雁說: 。
四、由雁及人,感悟詩情。
詩人高適也看到了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觸呢?(學生說)
(從學生的回答中見機引導)從哪里可以看出,高適他沒有放棄,沒有氣餒。
(讀古詩——找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怎么說?(指出高適這不僅僅是在對董大說,也是在對他自己說。)
是啊!這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它不僅僅是在對董大說,其實也在對自己說。
同學們,要知道詩人懷才不遇,將近有30年啊,直到50歲才得了一個“有道科”的官銜。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我想這就是高適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這首詩廣為傳誦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來把這首詩讀一遍嗎?
(學生讀——全班讀、男生讀、女生讀、再全班讀)
五、結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學們,明年的這個時候,大家都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在學習中,生活中一定會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敗。我相信同學們在困境面前一定會:(學生說)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5
課前播放歌曲《送別》,讓學生沉浸送別的氛圍。
一、陳述導入,引入新課
師: “相見時難別亦難”同學們,有人說離別是詩、是歌、是畫,是淚水。在詩人高適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別董大(課前板書)
師:、對于董大,你有哪些了解?
生1董大原名叫董庭蘭。
生2在家中排行老大,故稱董大。:
師:課前老師也對董大這個人進行了了解,讀讀看,你對他又有哪些全新的認識?(學生自由談)
生1唐朝著名的七弦琴琴師。
生2曾得到宰相的賞識,受到奸人所害,被迫離開家鄉。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我們精心創設情景,讓學生融入詩境,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了讓學生更深地走進詩的意境,課前讓學生搜集董大的資料,深入了解了董大,才能體會到董大的心情,真正走進詩的意境。)
師:有了對董大的了解,相信讀起來詩來會更有感覺。下面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讀古詩,看看能不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生:大聲地讀詩。
師:剛才看大家讀得那么起勁,老師也想來讀一讀,誰也想讀(指生讀)評價孩子的讀詩情況。
生1感情朗讀。
師:讀得真有感情:
生2:有節奏韻味的讀。
師:你讀得真不錯,有節奏韻味。
生3讀。
師:你讀出了天氣的凄涼之感。
生4讀。
師:你讀出了朋友之間的鼓勵,勸慰之情。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朗讀要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為了讓學生把握感情基調,故設置了教師示范讀這一環節,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步走進詩中。)
二、研讀深入,品評感悟。
1、讓我們一起走進當時的送別情境:
師投示: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指2—3生讀。)
師:請大家結合注釋,想一想,董大是在怎樣的天氣里離開的?
生1大雪天。讀出雪大。
生2北風呼嘯的天氣。讀出風大。
生3天氣驟變。讀出變化之快。
(現在的天氣是北風呼嘯,大雪紛紛,通過讀“千里黃云白日曛”你知道之前的天氣怎么樣?青天白日,突然就變得大雪紛紛,可見這種變化?這種變化就象( )的人生變化?請你讀。)
師:本來被奸人所害,被迫離開家鄉就是一件很無奈的事,看到現在的黃沙滿天、大雪紛紛、斷雁獨飛,你能感受到董大的心情嗎?
生:凄涼!孤獨!悲傷……
師:一想到要離開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孤獨前行,董大不禁感慨:
生:(緩慢、感傷地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師:一看到那被狂風吹散的斷雁獨飛,一想到他那凄凄慘慘戚戚的命運,他不禁感慨: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師:茫茫沙漠,日盡黃昏;紛紛白雪,寸步難行,這是何等的悲壯而凄涼啊!一個“曛”字,對于董大來言,僅僅意味著眼前的天氣昏黃一片嗎?還有什么?
生:這“曛”不僅寫出了天色昏黃,也寫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多讓生結合著背景說)
生:還指董大的前途迷茫。
師:一想到自己悲慘的命運,一想到以后自己也許再也找不到可以懂自己的知已,在董大心中悠悠回蕩的只有什么啊?
生:愁。
(設計意圖:強調“曛”字,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董大本遭奸人所害,被迫離鄉已很無奈,而景的凄涼更讓董大倍感傷感,由此引出“愁”。)
師:景的凄涼,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個“愁”字了得!詩人高適了解董大心底的這份愁嗎?你從哪看出來?
引導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多讀)
師:深情地讀。
生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豪情地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生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自信地讀:
生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這是一個怎樣的君啊?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資料:
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當時眾多的詩人都愿意與他有交往,并在很多詩中贊美了他的琴藝,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長詩《聽董大彈胡笳聲》。李頎稱:董大輕輕地拂拭琴弦,四周的樹葉都會被震落下來,他的演奏簡直就是“通神明”,他的樂曲不僅能驚動人間,更連深山老妖也會悄悄地來偷聽。真可謂是: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墜瓦。(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
師:你覺得董大的琴藝怎樣?
生1董大的琴藝高超,連深山老妖都來偷聽。
生2董大的琴藝高超,眾多的詩人都愿意與他交往。
生3董大的琴藝“通神明”。
師:此刻,你想對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說些什么?
生1你的琴藝高超,會有人賞識你的。
生2不用擔心,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生3董大你的琴藝高超,連深山老妖都來偷聽,你會找到知音的。
生4是金子總要發光的,你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要灰心。
師:所以,面對即將遠行的董大,詩人這樣開導他————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所以,面對即將遠行的董大,詩人這樣勸慰他,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所以,面對即將遠行的董大,詩人這樣鼓勵他,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所以,面對即將遠行的董大,詩人這樣激勵他,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所以面對漸漸消失在茫茫風沙之中的好友董大,詩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聲吶喊——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詩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是啊,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失落,都會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們可以對他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當我們遭受挫折、滿懷憂愁時,我們也可以對自己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當我們無處施展自己的才情、傷心落魄時,我們依然會對自己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同學們,詩人高適懷才不遇,將近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那么自信,那么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并以此來影響他的朋友,我想這就是高適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這首詩廣為傳誦的原因所在吧!讓我們再次來吟誦這首詩。
師:荒涼的塞漠正因為有了詩人的激勵才變得壯美動人,讓我們懷著對詩人的敬仰記下這首詩,自己練習背一背。
生:試背,齊背。
師:提醒注意誦讀的節奏與韻律。
三、拓展。
師:是啊,人生自古傷離別。送別主題的古詩我們學過的還有很多,你最喜歡哪首就背誦哪首。
生:自由背誦。
師: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千年以來,人們也許不記得董大是誰,也許會忘記這是誰留下的詩句,但卻永遠記住了這激勵人心的詩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學會賞識,激勵創新,永攀高峰。
——《別董大》教學反思
初次面對這麼多的教師講課,我真有點緊張,擔心。但當我看到孩子們張張笑臉,領導的鼓勵的眼神時,我便調整好了情緒,鼓足了勇氣走向了講臺。在孩子們的積極配合下,我充滿激情地上完了這節課。然而,一節課下來,我總感覺缺少點什么?是什么呢?
“別急,慢慢來!”我已不知多少次的被這句話所感動,特別是在課堂上,我每每聽到有老師這樣說并這樣做的時候,在心底那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新課程理念讓我們給孩子創造空間,促使學生經歷一些過程,“別急,慢慢來!”我們是否留下這樣的過程和空間了呢?當有同事告訴我,“應該多留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的時候,我才知道自己在這個一直留意的地方做的還是不夠好。在課堂上急于求成,擔心時間不夠,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空間,故而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沒有讓孩子更深入地思考,去盡可能多地發散思維。這正是我的老毛病了,應該徹底摒棄,以后我會努力改正。。
保持清醒的頭腦,每時每刻都能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說了什么?孩子們又說了什么?從而,適時給予孩子評價,讓孩子感受到快樂,享受到樂趣,從而激發興趣,鼓勵創新。這也正是我的不足之處。例如當孩子讀的非常棒的時候,我往往會忽略對他們的評價。還有一點必須把教材挖透,深入其中。在處理“曛”字,體會“愁”這一環節時,我做的還是不夠好,沒有達到應有的廣度和深度。 課堂是永無止境的,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創新,努力攀登頂峰。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高適,理解詩句含義。
2、有感情地朗誦全詩,背誦全詩,并能積累幾首此類離別詩。
3、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豪壯的氣概,樂觀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根據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想象詩境,體會詩情。
難點:體會詩中景物描寫與抒發情感的關系。
三、教學環節:
(一)導入
1你有沒有和好友分別的經歷呀?說說你當時的心情。
2同學們,你知道嗎?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詩人高適也是懷 著同樣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別的,為了永遠地記錄自己這片惜別之情,他還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作-——《別董大》
3.齊讀全詩
(二)知詩人
課前老師和大家共同查找了關于詩人高適的資料。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記住了多少.
《別董大》的作者-------字---------,是-----------時期著名的------------詩人。
(三)解詩題
1、詩人要送別的好友是誰?他們為何分別?請你結合查到的資料講講詩題的意思。(董庭蘭由于宮中盛行胡樂而得不到賞識,失意離京。)
2、設想一下詩人和董大此時心情。
3、帶此理解再讀詩句。
(四)明詩意、悟詩情
1、下面我們就深入地體味一下詩人高適是為何吟詠自己與好友離別的感傷情懷的。按照學習提示先自學再合作交流:
個人學習:
(1)讀全詩
(2)借助注釋和資料理解詩意
合作學習:
(1)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2)共同選出最感興趣的兩行詩
(3)各人分工準備匯報:
a、讀詩句 b、解字義講句意 c、體會感情d、提問應答
2.學生自學交流。
3、小組匯報學習結果
重點指導:
千里黃云白日曛:
(1)白云、烏云都見過,黃云是什么?
(2)小組再讀,讓我們仿佛看到黃沙遮天蔽日。
(3)指讀、齊讀。
北風吹雁雪紛紛:
(1)在這黃沙漫天,一望無際的塞外,卻有幾只大雁迎著風雪吃力地向前飛著,讀 。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風雪中飛得更吃力了,讀 。
(3)你聽,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風雪中就要飛不動了,再讀 。
(4)在這黃沙風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詩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別,你想象一下,他們是什么樣的心情呢?(孤單、悲傷)
(5)真是這樣嗎?讓我們聽聽他們說些什么?哪組同學來講講后兩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1)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你從哪個字中能看出?
(2)有沒有不同意見?同學們,你知道嗎?此時的董大因失意而離京,而此時的高適也是懷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卻不氣餒,堅信自己總有一天會被天下人賞識的。
(3)如果你就是高適,你會如何勸慰身邊的董大呢?(指讀、分組讀)
(4)識 :認識 賞識
(五)拓展積累
1.《送別》是唐代著名的送別詩,古往今來的送別詩還有很多,老師和大家共同找了幾首,同學們三人一組,共同選擇你們最喜歡的一首,按照剛才總結得方法自己學一學,一會兒共同給大家讀一讀。
2.介紹讀其他送別詩
對照讀《送元二使安西》最后兩句。
3、作業:把你們最喜歡的一首送別詩的詩境用語言描繪下來,寫成現代白話的小短文。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古詩并背誦。
2、理解古詩大意。
3、體會送別詩蘊含的感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對字詞的理解與感悟,能夠體會故事的意境,讀出韻味。
教學難點:
通過字詞理解詩意,感悟詩句背后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再學一首送別詩,題目是——別董大(板書)。
t: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s:送別一個叫董大的人。
t:這里的別當——“送別”講,董大是一個人名,我們一起來寫一遍。
t:自己把古詩讀四遍,前兩遍讀準確讀流利,后兩遍試著讀出節奏。
s:自讀古詩。
導學提綱:
1、自讀古詩,借助解釋理解古詩。(第一步)
2、將不明白的字、詞勾畫出來,同學間討論。并說說知道了什么?(第二步)
別董大
作者: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曛:昏暗。 君:古時對對方的尊稱。這里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的人。
識:認識,了解。匯報預設:通過自學,你有知道了什么?
s:我知道天氣很冷,下著大雪。
s:我知道風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風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剛才的理解,再來學習肯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PPT: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品讀第一句,體會環境惡劣。
t:誰先來讀這兩句詩?
s:讀
t: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圈出來?
s:黃云、白日、北風、雁、雪
t:將這些景物放回詩句中讀一讀。
s:讀。
t:細細的品讀這些景物能讓我們聯想到什么樣的畫面?
PPT:千里黃云白日曛
s:好多黃云,天都變暗了。
s:我看到了黃云把白日都遮蓋住了,天就變暗了。
s:到處都是黃云。
s:天空中刮起了風,風中有許多沙子。
……
t:就這么半句詩讓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畫面,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將你想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s: 千里黃云白日曛
t:在其他詩句中接觸過“千里”這個詞嗎?
PPT: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讀)
s: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t:“千里”在這里什么意思?
s:面積很廣,黃云很多。
t:那讀出他的廣與多。
s:讀——千里/黃云/白日曛
t:這么一句詩,我們就這么讀著讀著,讀出了他背后的畫面,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董大生活的環境怎樣?
s:不好、很臟、很冷、惡劣……
t:這樣惡劣的環境,怎樣讀?
s:再讀(千里/黃云/白日曛)
體會二:天氣惡劣
導讀提綱:讀“北風吹雁雪紛紛”你聯想到了什么畫面?
匯報: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紛紛)
我知道風非常猛。(北風吹)
我知道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飛行。
t: 見到此情此景你內心有什么感受,寫一寫。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風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獨。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會分析,體會到了詩人心中的情感。我們把前兩句連起來讀一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你們讀前四個字,王老師讀后三個字。
st: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ts: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8
一、 激情導語
師:同學們,有這樣一句歌詞:“相見時難別亦難”這離別的歌詞聽來讓人心傷,所以有人說離別是歌,離別是畫,也有人說離別是淚水,更有人說離別是詩。你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句句送別的佳句,一縷縷離別的愁緒,一絲絲濃濃的深情,如潤物無聲的春雨滴落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也一起走入古詩二首中,去品味離別的傷感吧!
請看第一首《別董大》
(出示第一首詩 《別董大》)
二、 學習第一首詩《別董大》
1、指生讀詩 (2名)
2、從哪個字能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別)
師:誰送誰呢?(高適送董大)
3、介紹兩個人物
師:誰能間單介紹兩個人物? (生介紹)
4、品讀前兩句的詩意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是高適送自己的好友董大,那么當時的景色如何呢?詩中是怎樣描繪的? (板書 景)
生讀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燕雪紛紛。)
生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燕雪紛紛。 (3名學生讀)
師:詩中都出現了哪幾種景物?(板書景 黃云 白云 北風 雁 雪 )(師在詩中用彩筆畫出來)
師:這幾種景物構成一副怎樣的畫面?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
生說前兩句的解釋
師:聽著大家的描述,我的眼前似乎也真的看到了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太陽西落,到處是昏昏暗暗的,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唯有燕陣凌空,出沒在寒云之中。在這樣的環境里,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板書 凄涼) (凄涼 寒冷)
指導朗讀,讀出凄涼的味道,語氣應低沉。
5、品讀后兩句詩
師:在這凄涼而雄壯的景象中此時的董大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師:對愁,這是怎樣的愁呢?僅僅是眼前的分別嗎?再讀讀,你又從哪句詩中發現了什么?(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生解釋:①前路——即將去的地方。
②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志同道合的人。
師:董大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會發愁自己在人生路難找知己呢?
生:(介紹董大,師補充)
(資料介紹:董大名為董庭蘭,是著名的琴師,盛唐時期,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居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在這凄涼的景中,面對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個“愁”字了得!高適呢,看著這位身懷絕技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看著好友滿腹的愁緒,心中感慨萬千,不由得勸慰著:
生齊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什么意思?
生:此去你不要擔心你遇不到知己,天下誰不知道你董庭蘭呀!
師:這是詩人對董大的 (勸慰,激勵 )(板書)
師:如果此刻你面對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你會對他說什么?
(生說 其他生齊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順勢指導朗讀)
師:別董大,別去的是什么?(別去的是滿腹的愁緒,是愁)留下的是什么?(自信與友情)師:讓我們再次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生:(有感情朗讀《別董大》)
師:試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好友的愁緒,以激勵的語言幫好友去掉陰霾,撥云見日,一掃眼前的凄涼景象,讓我們真的感到了友情的力量。
二、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1.指名讀詩(2名)
2.有了上首詩的基礎,你從這首詩的題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3.品讀詩意,比較不同之處
4.師:這也是一首送別詩,這首詩中都描寫了哪些景物?描寫的景物與前一首詩有什么不同?(季節)(強調在景物上)是從哪些景物中看出來的?
生:有(輕塵、朝雨、客舍、柳色)
師:浥輕塵什么意思?(雨后塵土被沾濕)
師:這些景物又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春天的早晨渭城下了一場小雨,環繞客舍四周剛剛放葉的柳樹經春雨的洗過,益發顯得青翠嫩綠
師:此時的景色又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生機盎然、充滿生機、充滿希望)
師板書(生機盎然)
△ 指導讀前兩句、讀出春天的生機希望、(輕松、愉悅的語氣)
師:在這樣盎然生機的早晨,詩人的心中早以裝著一個“別”字、你知道嗎?
(提示“柳”)古人看到柳既生離別之情,還有折柳送情,還《折楊柳》曲調、在《涼州詞》中早已學過了、所以詩人描寫“柳”這也是描寫離別的。
師:在著生機盎然的春日中、王維是從什么方式來送別好友的呢?
生:從(飲酒)來送行的。
師:可是詩中并沒有對兩人如何頻頻舉杯、殷情話別進行詳細描寫、但我們卻能從詩中的一個字中看到了詩人頻頻舉杯相讓的情景 ,那一個字?
生:“更”。
師:怎么個“更”法?(一杯有一杯,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師:讓我們齊讀最后兩句。
生:(讓我們齊讀最后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從著句詩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樣的感情?
1、 不舍(依依惜別的深情)。
2、 擔憂(解釋陽關和玉門關相對,處于大漠地,荒涼)。
(板書擔憂)此一別,不知前途如何,春風不度玉門關
指導讀后兩句,(依依惜別的深情,無限的顧慮)
師:是啊,此去不知前途如何,元二的心中也同樣充滿著憂慮與迷茫。(讓我們去祝福元二吧。一路走好)
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注意語氣)
(要有感情齊讀)
師:兩首詩都是送別詩。我們來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借景抒情)
在表達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情勸慰,激勵 情是不舍與擔憂)
師:不論所處的情景如何,表達方式怎樣。但朋友的請是真誠的,是無價的。讓我們再次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分兩組,每組一首。)
三、總結:(你們的年輕再次感染了我)
師:同學們,你們即將面臨畢業,也要面臨人生中的一個小小離別,像詩人那樣
把老朋友的真情珍藏于心。用你的熱情去接待新的朋友,用你的激情去擁抱生活,展望明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去創造我們美好的未來吧!!!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9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古詩三首之《別董大》
學習目標
1、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
3、明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悟詩人內心的獨特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氛圍,感受詩境。
1、播放歌曲《送別》。(板書:別)
2、送別這種情感自古有之。古人就把這種種別離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送別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詩人高適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嗎?(補板書:董大)
4、請大家翻開課本,自己小聲地讀讀古詩,把它讀正確、讀通順了。
5、指名讀,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6、通過自學,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什么?
二、分步解讀,品悟詩情。
1、請大家再次回到課本,借助注釋,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
2、你讀懂了哪句詩,你就說哪一句。
3、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4、品讀前兩句。師:詩人是在怎樣的環境下送別好朋友的呢?
(1)指名讀前兩句詩并說理解。
(2)你從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指導感情朗讀這前兩句詩。讀出自己的理解。(結合教師范讀)
5、品讀后兩句
(1)指名讀。
(2)聽了這樣的話語,董大還繼續陷入無邊無際的憂愁之中嗎?
(3)從這真情的話語中,你體會高適對董大的鼓勵了嗎?高適會對董大怎么說。
6、感受著這樣一番肺腑之言,此時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會對詩人高適說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失落,都會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們可以對他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8、背誦古詩。感受著這對朋友的深情,我們心潮澎湃。現在你能把這首詩背下來么?
三、對比參讀,感悟詩蘊。
1、生比較,指名匯報。
2、匯報交流。
板書設計
別董大
白日熏,天色昏黃
莫愁,不要發愁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10
選用文章:《別董大》、《一只螞蟻》、《鳥的故事》、《扭轉困境》。
設計理念: 本課旨在古詩教學中嘗試主題性閱讀,通過閱讀三篇圍繞主題的現代短文,促使學生在不斷的閱讀對話中,拉近時空距離,從而輔助學生對古詩的感知,讓學生對古詩的情感體驗更為厚實,充分體現古詩的德育功能。在塑造學生完美人格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
設計過程:
一、談話導入 ,引出主題。
同學們,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學習上或生活中有過失敗的經歷嗎?面對失敗,你當時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呢?
(請學生說略)
是啊!世界上沒有人一生從不失敗,從來不會遇到困境。(板書:面對困境)
面對困境,有的人懷著一種憂傷,把失望和氣餒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納失敗卻像捧起一本書,傾注一種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閱讀,而后去創造一種新的生活。
二、自選短文,初談感受。
同學們手上拿著的一首古詩、三篇短文,都告訴了我們同樣的道理,朱老師每讀一次,都會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動。我想,這么好的故事應該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課前這幾篇短文大家都讀過了,現在就請你選擇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讀一讀,特別是那些感動你的話,多讀幾遍。讀好后請你談談你的感受或理解。
(學生交流,從學生的答案中板書。)如:自信、不氣餒、樂觀、接納失敗、積極面對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頭等等。
說得真是太好了!同學們,面對困境我們是應該(學生讀——板書。)
聽了大家剛才的交流,談的大多是自己對三篇短文的理解,而朱老師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恰恰是《別董大》這首詩給我的感受最深。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別董大》這首詩,看看在這首詩中,到底是什么感動了朱老師,或許你讀著讀著,你也被深深地感動。
(出示古詩:《別董大》)
(學生讀)
三、簡介背景,研讀“雁”字。
通過剛才的讀,大家已經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誰在哪里送別誰?(高適在塞外送別董大)
高適?高適是誰?(學生講:高適是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縣)人。因為官至散騎常侍,所以又稱高常侍。他的詩大多反映邊塞生活,詩情奔放。作品集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說說嗎?
(學生說: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我記得這樣的稱呼在王維的一首古詩中也出現過?(見機點拔:那首詩是“渭城朝雨浥輕塵……”)
對,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稱他為——元二。)
這首詩前兩句寫的是當時分別時的環境。讀了詩以后,你了解到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分別的?(板書:( )的環境)。
(請學生說)你讀得可真仔細。
后兩句是高適在臨行前對董大說的贈言。你能從詩中找到根據嗎?從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適對董大說的?
(學生說:是從“君”字中看出的,因為“君”在詩中就是您,指董大。)
現在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古詩的前兩句,讀一讀。(請學生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
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這兩句詩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來把它劃出來嗎?
(學生劃)——黃云、白日、北風、雁、雪。
黃云?白云、烏云大家聽得多了,這里怎么是黃云?你讀讀詩,猜猜看,這到底是什么原因?(見機點拔,當時他們分別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黃沙飛揚,以至于云都成了黃色的了。)
你能把這句詩讀一下嗎?
(學生讀)——你讀得黃云還不夠多,只是一片黃云。(突出“千里”。)
誰能再讀一下?——你讀得黃云還不夠濃。誰愿意再來試試?(突出“曛”。)個別試讀,男生試讀,女生試讀,全班試讀。
讀得真不錯!第二句誰來讀一下?學生讀——見機點拔:你讀的“北風”能再猛一些嗎?你讀的雪能再大一些嗎?(學生讀)
連起來讀。(小組讀、個別讀)
讀好后——(畫雁)……?
同學們,在這樣( )的環境中,你注意到這只大雁了嗎?
大雁在這樣的環境中奮力高飛(讀重音),它會怎么想,對自己會怎么說?請你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句子來說說。(出示句子)
1、大雁對北風說: 。
2、大雁對飛雪說: 。
3、大雁對自己說: 。
4、我想對大雁說: 。
四、由雁及人,感悟詩情。
詩人高適也看到了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觸呢?
(學生說)
(從學生的回答中見機引導)從哪里可以看出,高適他沒有放棄,沒有氣餒。
(讀古詩——找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怎么說?(指出高適這不僅僅是在對董大說,也是在對他自己說。)
是啊!這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它不僅僅是在對董大說,其實也在對自己說。
同學們,要知道詩人懷才不遇,將近有30年啊,直到50歲才得了一個“有道科”的官銜。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我想這就是高適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這首詩廣為傳誦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來把這首詩讀一遍嗎?
(學生讀——全班讀、男生讀、女生讀、再全班讀)
五、結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學們,明年的這個時候,大家都已經是初中生了,在學習中,生活中一定會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敗。我相信同學們在困境面前一定會:
。(學生說)
(在學生的發言中結束本課。)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11
一、引入:
1、同學們,唐詩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這節課我們就要學習其中的一首。先回憶一下,我們平時學詩的步驟是怎樣的?
2、好,我們就按這樣的步驟來學習這首詩。來,讀讀題目。透過題目,你知道了什么?
3、通過課前預習,你知道董大是誰嗎?
4、下面請你認真聽老師讀這首詩,一會兒告訴我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預習課文:
1、下面請你翻開語文書,好好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特別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指名讀。全班一起讀。
3、下面請你和同桌一起說說這首詩的意思,特別注意老師標紅的詞語。
4、誰來說說這兩個詞的意思?
5、誰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三、反復品讀,入境悟情
(一)品讀第一二句詩。
1、同學們,你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初步弄懂了詩句的意思,真了不起!馮老師要送你們一首曲子,請你仔細聽——
這首古琴曲名叫《高山流水》,千百年來,人們總用它比喻朋友間深厚的友情。唐代著名的琴師董大很擅長用七弦琴彈奏這悠揚的旋律,可那時人們都不欣賞這種音樂。就在董大苦悶孤獨的時候,他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才華橫溢,卻同樣得不到朝廷的賞識,窮困潦倒。同是天涯淪落人,這二人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己,窮困的生活也絲毫不能影響兩人真摯的友誼。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一天,董大決定離開京都了,于是高適趕來送行……
2、當時是怎樣一番情景呢?讀。這兩行詩里講到了哪些景物?自己讀讀,用筆勾出來。
誰來說?誰來讀讀第一行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想,透過詩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如果你身處這樣的天氣,你的心情會怎樣?
我們尚且如此,詩人在這樣凄涼的天氣來送別最好的朋友,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誰來讀讀這一行詩?
3、此時此刻,你又聽到了什么呢?誰讀第二行?
4、離愁別緒更讓眼前的景物變得分外悲涼。誰再來讀讀第二行?
詩句中那只孤單的大雁讓你想起了誰?
他告別了最要好的朋友,準備獨自一人上路了,讓我們回到那個悲涼的地方,一起去送送他吧。
同學們,此時昏暗不明的僅僅是天氣嗎?還有董大前途未卜的命運啊!誰再來讀?
5、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看到剛才那一幕幕,你的腦海里浮現出了哪些詩句,來表達你此刻的離愁別緒?
6、難怪人們說“生離死別”——把分別同生死放在一起,可見分別是何等的痛苦!更何況此刻北風勁吹,哀雁悲鳴,大雪紛紛,凄凄慘慘戚戚啊,讀——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品讀第三、四行。
1、此刻高適對董大說了什么?讀——
2、高適為什么會勸董大“莫愁”,那是因為他此時看見了什么?
3、看到好朋友如此神情,高適會怎么想?
4、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這溫暖的話語一定能驅散朋友心頭的烏云,來,我們一起把它送給董大。
5、莫愁啊莫愁我的朋友。董大,你聽到好友的心聲了嗎?你聽明白了什么?
6.雖然詩人和董大身處困境,但他們能夠互相扶持、彼此鼓勵,這樣的友情真是令我們敬佩!帶著這份感動再讀讀。(齊讀)
7.來,我們再來讀讀題目——別董大。此刻,別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三)回顧全詩,朗讀提升。
1.現在透過漫天風雪,你看到的是怎樣的前路?還是凄涼的嗎?
董大帶著珍貴的友情上路了,他在民間刻苦學習,后來終于成為名滿天下的音樂家。而這首詩也因為友情流芳百世。看得出,你們每一個人都被高適和董大真摯的友情深深打動了,請把你這樣的感受放進詩里,試著背背全詩。
2.指名個別背。全班同學,讓我們一起來歌頌這珍貴的友情吧!
我們學習這首詩的時候,用讀詩句想畫面、情景再現等方法,設身處地的體會詩人的情感,融入了詩的意境。和《別董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唐代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你能用剛才的方法,讀懂這首詩,并從中選擇一句最能代表友情的詩句送給董大嗎?
四、自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請把題單拿出來,自學這首詩。
2、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你的學習收獲。
3、你想把哪句詩送給董大?為什么?
4、董大凄涼地獨自一人上路,面對的是前途未卜的命運。你覺得送哪句詩最能表達友情?
5、你真是悟出了這首詩最感人的地方,這一句正是千古傳唱的名句。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阻隔,把溫暖的友情傳遞給即將遠行的董大吧。讀——
五、總結全文,點明單元主題。
1、孩子們,有人說友情是詩,有人說友情歌、是畫……馮老師也想把這些蘊含著真摯友情的詩句送給你們,愿你們永遠能珍惜友情。
2、這些情真意切、辭藻優美的詩詞,伴隨中華民族走過了滄桑的歲月,溫暖了每一個中國的心。孩子們,讓我們在誦讀中感受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吧。讀——
3、你可以把這些千古傳頌的詩句摘錄下來,牢牢地記在心里。
4、我們學習的這個單元主題是“珍惜”,人世間值得真心的東西很多,而友情更是永遠值得珍惜的。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你一定有許多溫暖的友情故事。你愿意把自己的友情故事和我們一起分享嗎?
5、回首六年的小學生活,你和朋友間除了快樂的片段外,也有過摩擦吧?
你們這對好朋友共同牽手越過矛盾,讓友情變得更加深厚了。
孩子們,在不久的將來,我也將送走你們。前面等著你們的會是什么呢?可能有鮮花,可能有荊棘;可能有掌聲,也可能有挫折……現在的你有些忐忑不安吧?不要怕,上路之前請帶上你的好朋友和馮老師的友情,珍惜這段友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6、我相信,今天你一定能完成好這樣一份作業:
(1)、把《別董大》改寫成一個關于友情的故事。
(2)、預習第八單元的《我們上路了》。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古詩并背誦。
2、理解古詩大意。
3、體會送別詩蘊含的感情。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對字詞的理解與感悟,能夠體會故事的意境,讀出韻味。
教學難點:通過字詞理解詩意,感悟詩句背后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再學一首送別詩,題目是——別董大(板書)。
t: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s:送別一個叫董大的人。
t:這里的別當——“送別”講,董大是一個人名,我們一起來寫一遍。
t:自己把古詩讀四遍,前兩遍讀準確讀流利,后兩遍試著讀出節奏。
s:自讀古詩。
導學提綱:
1、自讀古詩,借助解釋理解古詩。(第一步)
2、將不明白的字、詞勾畫出來,同學間討論。并說說知道了什么?(第二步)
別董大
作者: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曛:昏暗。 君:古時對對方的尊稱。這里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的人。
識:認識,了解。匯報預設:通過自學,你有知道了什么?
s:我知道天氣很冷,下著大雪。
s:我知道風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風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剛才的理解,再來學習肯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ppt: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品讀第一句,體會環境惡劣。
t:誰先來讀這兩句詩?
s:讀
t: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圈出來?
s:黃云、白日、北風、雁、雪
t:將這些景物放回詩句中讀一讀。
s:讀。
t:細細的品讀這些景物能讓我們聯想到什么樣的畫面?
ppt:千里黃云白日曛
s:好多黃云,天都變暗了。
s:我看到了黃云把白日都遮蓋住了,天就變暗了。
s:到處都是黃云。
s:天空中刮起了風,風中有許多沙子。
……
t:就這么半句詩讓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畫面,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將你想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s: 千里黃云白日曛
t:在其他詩句中接觸過“千里”這個詞嗎?
ppt: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讀)
s: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t:“千里”在這里什么意思?
s:面積很廣,黃云很多。
t:那讀出他的廣與多。
s:讀——千里/黃云/白日曛
t:這么一句詩,我們就這么讀著讀著,讀出了他背后的畫面,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董大生活的環境怎樣?
s:不好、很臟、很冷、惡劣……
t:這樣惡劣的環境,怎樣讀?
s:再讀(千里/黃云/白日曛)
體會二:天氣惡劣
導讀提綱:讀“北風吹雁雪紛紛”你聯想到了什么畫面?
匯報: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紛紛)
我知道風非常猛。(北風吹)
我知道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飛行。
t: 見到此情此景你內心有什么感受,寫一寫。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風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獨。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會分析,體會到了詩人心中的情感。我們把前兩句連起來讀一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你們讀前四個字,王老師讀后三個字。
st: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ts: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配樂讀)
t:黃云漫天,北風勁吹,大雪紛飛,在這樣凄涼的環境中與知己離別,誰能用一個字概括董大此時的心情。
ppt:學習: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s:愁。
t:他在愁什么,讀讀詩,聯系一下全詩想一想?ppt
s:愁沒有人認識他。
s:沒有了知己。
s:離開了家鄉和伙伴。
s:以后的生活……
t:再讀全詩,思考他為什么發愁呢?
s:因為他可能再也見不到高適了。
s:因為他可能再也遇不到知己了。
s:因為他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
t:這么多的愁交織在心頭,真是前途渺茫,人生未卜啊!這似乎是一個不該離別的時刻,這好像是一個不該分別得朋友,但離別終究是要來臨的。高適正是看出了董大的憂愁,所以對他說——
s: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ppt
t:從這句詩中你讀出了什么?
s:高適對董大的鼓勵。(讀)
t:再讀,你還能讀出什么?
s:高適對董大的安慰。(讀)
s:高適對董大的擔心。(讀)
s:高適對董大的祝愿。(讀)
t:董大聽到高適送別的話你的心情怎么樣,有什么想說的嗎?
s:高興、有了自信,我一定會好好活下去。
t:離別時的一句贈言,鼓舞了董大,讓他內心充滿了自信。所以這句話也成了流傳至今的千古絕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t:一首詩,讓我們了解了董大坎坷的人生經歷,也體會了高適與董大的深情厚誼。在董大即將遠行之際我們再次將這首詩送給他。(讀)ppt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課堂練習:
1、《別董大》是______朝,詩人_____ 在為董大送行時寫的。
2、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分別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3、至今廣為流傳的送別贈言是:莫愁前路無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13
高適(唐)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學習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懂得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懂得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掛圖和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主題.
同學們,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學習上或生活中有過失敗的經歷嗎 面對失敗,你當時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呢
(請學生說略)
是啊!世界上沒有人一生從不失敗,從來不會遇到困境.(板書:面對困境)
面對困境,有的人懷著一種憂傷,把失望和氣餒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納失敗卻像捧起一本書,傾注一種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閱讀,而后去創造一種新的生活.
二,自選短文,初談感受.
同學們手上拿著的一首古詩,三篇短文,都告訴了我們同樣的道理,老師每讀一次,都會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動.我想,這么好的故事應該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課前這幾篇短文大家都讀過了,現在就請你選擇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讀一讀,特別是那些感動你的話,多讀幾遍.讀好后請你談談你的感受或理解.
(學生交流,從學生的答案中板書.)如:自信,不氣餒,樂觀,接納失敗,積極面對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頭等等.
說得真是太好了!同學們,面對困境我們是應該(學生讀——板書.)
聽了大家剛才的交流,談的大多是自己對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師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恰恰是《別董大》這首詩給我的感受最深.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別董大》這首詩,看看在這首詩中,到底是什么感動了老師,或許你讀著讀著,你也被深深地感動.
(出示古詩:《別董大》)
(學生讀)
三,簡介背景,研讀"雁"字.
通過剛才的讀,大家已經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誰在哪里送別誰 (高適在塞外送別董大)
高適 高適是誰 (學生講:高適是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縣)人.因為官至散騎常侍,所以又稱高常侍.他的詩大多反映邊塞生活,詩情奔放.作品集為《高常侍集》.)
董大 多奇怪的名字啊 你能說說嗎
(學生說: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我記得這樣的稱呼在王維的一首古詩中也出現過 (見機點拔:那首詩是"渭城朝雨浥輕塵……")
對,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里的"元二"就是 (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為——元二.)
這首詩前兩句寫的是當時分別時的環境.讀了詩以后,你了解到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分別的
板書:( )的環境
后兩句是高適在臨行前對董大說的贈言.你能從詩中找到根據嗎 從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適對董大說的
(學生說:是從"君"字中看出的,因為"君"在詩中就是您,指董大.)
現在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古詩的前兩句,讀一讀.(請學生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
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這兩句詩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來把它劃出來嗎
(學生劃)——黃云,白日,北風,雁,雪.
黃云 白云,烏云大家聽得多了,這里怎么是黃云 你讀讀詩,猜猜看,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見機點拔,當時他們分別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黃沙飛揚,以至于云都成了黃色的了.)
你能把這句詩讀一下嗎
(學生讀)——你讀得黃云還不夠多,只是一片黃云.(突出"千里".)
誰能再讀一下 ——你讀得黃云還不夠濃.誰愿意再來試試 (突出"曛".)個別試讀,男生試讀,女生試讀,全班試讀.
讀得真不錯!第二句誰來讀一下 學生讀——見機點拔:你讀的"北風"能再猛一些嗎 你讀的雪能再大一些嗎 (學生讀)
連起來讀.(小組讀,個別讀)
讀好后——(畫雁)……
同學們,在這樣( )的環境中,你注意到這只大雁了嗎
大雁在這樣的環境中奮力高飛(讀重音),它會怎么想,對自己會怎么說 請你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句子來說說.(出示句子)
1,大雁對北風說: .
2,大雁對飛雪說: .
3,大雁對自己說: .
4,我想對大雁說: .
四,由雁及人,感悟詩情.
詩人高適也看到了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觸呢 (學生說)
(從學生的回答中見機引導)從哪里可以看出,高適他沒有放棄,沒有氣餒.
(讀古詩——找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怎么說 (指出高適這不僅僅是在對董大說,也是在對他自己說.)
是啊!這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它不僅僅是在對董大說,其實也在對自己說.
同學們,要知道詩人懷才不遇,將近有30年啊,直到50歲才得了一個"有道科"的官銜.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我想這就是高適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這首詩廣為傳誦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來把這首詩讀一遍嗎
(學生讀——全班讀,男生讀,女生讀,再全班讀)
五,結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學們,在學習中,生活中一定會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敗.我相信同學們在困境面前一定會:(學生說).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14
《別董大》教學反思
一、教學整體模式
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品詩句,悟詩情----總結全詩,活用詩句。這四環節著眼于學生資料搜集、自主質疑、探究解疑、讀中感悟、知識遷移的能力培養。
二、導語與結束語的貼切與自然
我以‘相見時難別亦難’導出送別詩。以“也許人們忘記了高適,也許人們忘記了董大,可是人們永遠不會忘千古流傳的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結束此次古詩之旅,簡煉中導出課題,出色中結束全篇。
三 、以聲傳情,讀出感情
無論是美倫美換的讀,還是講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讀,都能將學生引領到渴求知識的海灣,一掘誦讀的甘泉。文本細讀,功在當課、利在千秋、傳之久遠。在古詩教學當中,重視“讀”已達成共識。然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在詩歌教學中,讀與賞是不能分開的,要在讀中賞,賞后讀,以讀感悟,以賞提升,讀賞雙飛。在學習前兩句描寫送別景色時,我引導學生找出五種不同的景物:黃云、白日、北風、吹雁、和雪。通過這些景物的描寫學生感悟出凄涼、冷靜的意境。在感悟中體會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情壯志。然而后兩句,作者筆鋒一轉,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他要抒發的卻是對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傳誦、堪稱一絕.所以在這后兩句,我設計了三次復沓式的朗讀,讓學生轉換角色,勸慰好友。
四、注重對比,引發思考
我在古詩教學中,采用對比教學法,學習別董大的同時,對比補充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青門柳幾首風格各異的送別詩,因為在眾多的送別詩當中,它是少有的一改凄凄慘慘戚戚的愁苦憂郁的氣息.而在悲壯的景色下抒發作者寄予好友高度的肯定和關懷的豪言壯語.不沉淪不落寞是對友的期待也是對自己的勉勵.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古詩可以不僅是一個學法遷移,也是一個思維碰撞的契機。我選擇用它來激勵學生,也用它來警示自己。這樣的詩文,我是從心里的喜歡。
《別董大》教學反思
寫送別的詩詞何止千千萬,高適的這首《別董大》,讓千百年來的讀書人,記住了他的名字,也記住了他的好友“董大”!魅力何其大!緣何?蓋因這句經典中的經典:“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且看高將軍眼中的“離愁別緒”:“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一個“曛”字,日暮時分,到了柳永眼里,已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所以備課上我從學生自身通盤考慮,又聯系生活實際,課堂上目標完成了,學生學習技能也提高了,總而言之這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大家借鑒:
一、教學整體模式
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品詩句,悟詩情----總結全詩,活用詩句。這四環節著眼于學生資料搜集、自主質疑、探究解疑、讀中感悟、知識遷移的能力培養。
二、導語與結束語的貼切與自然
我以‘相見時難別亦難’導出送別詩。以“也許人們忘記了高適,也許人們忘記了董大,可是人們永遠不會忘千古流傳的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結束此次古詩之旅,簡煉中導出課題,出色中結束全篇。
三 、以聲傳情,讀出感情
無論是美倫美換的讀,還是講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讀,都能將學生引領到渴求知識的海灣,一掘誦讀的甘泉。文本細讀,功在當課、利在千秋、傳之久遠。在古詩教學當中,重視“讀”已達成共識。然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在詩歌教學中,讀與賞是不能分開的,要在讀中賞,賞后讀,以讀感悟,以賞提升,讀賞雙飛。在學習前兩句描寫送別景色時,我引導學生找出五種不同的景物:黃云、白日、北風、吹雁、和雪。通過這些景物的描寫學生感悟出凄涼、冷靜的意境。在感悟中體會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情壯志。然而后兩句,作者筆鋒一轉,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他要抒發的卻是對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傳誦、堪稱一絕.所以在這后兩句,我設計了三次復沓式的朗讀,讓學生轉換角色,勸慰好友,生:你的琴藝高超,一定會有人賞識你的。師引導讀:是啊,此去路漫漫,雖吾不能伴你左右,但以你的性情,還會結識更多的朋友。所以 我的朋友 引讀-------生:你是一代琴師,邊當朝宰相都非常賞識你,你還擔心什么呢?師:你身懷絕技,暫時無人欣賞 但只要不沉淪不灰心 振作起來 你就會走出一條陽光大道 所以(引讀 )
《別董大》教學反思
在《別董大》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圍繞課文主題、創設送別情境。
這堂課的一個主題是讓學生“走進送別詩、感受送別詩”,因此,在教學中整節課緊緊圍繞“送別”這一主題展開,以聽歌曲《送別》導入,創設送別的情境;在學詩時引導學生感悟送別時的情誼;擴讀和打寫都圍繞送別,主題突出,結構完整。
2、靈活運用資料、挖掘詩意內涵。
為了在教學中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真正的去感悟詩情,我通過引導學生課前、課上閱讀補充資料,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豐富古詩內容為學生深入理解詩意、體會使人與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作鋪墊。
3、通過角色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走進送別的場面,讓學生思考董大的憂愁是什么,你怎樣開導他?如果你是董大聽了朋友的勸慰你的心情怎樣?通過學生的換位思考和角色體驗,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詩句的內涵,使詩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詩教學鮮活起來。
需要改進的地方:
自學提示可以更明確化,如要求學生“一讀,讀通。了解詩的大意;二讀,讀懂。結合注釋、工具書理解詩意;三讀,讀出情。想象畫面,體會使人感情…… ”等,讓學生更明確閱讀詩歌的方法。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15
一、單元入手、導入新課:<1分鐘>
1、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珍惜”這個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古詩二首》。
2、揭題:(生齊讀題目、唐·高適)(生齊讀題目、唐·.王維)
二、檢查預習、出示目標:<5分鐘>
1、檢查預習:(1)課前大家都預習了,這兩首古詩能讀準確、讀通順嗎?誰來讀?(生讀,評價、糾正)誰再來?(生讀,評價、糾正)一起讀!(齊讀)
(2)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這兩首都是送別詩,結構相同,都是先寫景后抒情;b、可以匯報題目意思; c、可以簡介作者;師評價指導)
【師適時點撥:(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蘭,當時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現在的“元老二”。】
師:大家的收獲真不少!
2、質疑:學貴有思,關于這兩首詩,你還想知道什么?【a、這兩首詩的意思是什么?b、詩人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c、這兩首詩有什么不同之處?】
師:這正是這節課我們要解決的問題。請看學習目標:
3、出示目標:
學習目標:
1、理解重點字義,了解古詩大意。
2、體會兩首古詩描繪的景和表達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師過渡:這是兩首送別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兩首詩,細細品味詩人寄予朋友那濃濃的情意!
三、自主學習、交流釋疑:<30分鐘>
1、請看自學與合作:(指名讀)
自學與合作:
1、抓重點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2、想想:這兩首詩分別描寫了怎樣的景、表達了怎樣的情?你覺得應該怎樣朗讀,才能把這兩首詩表達的不同情感表現出來?試著讀一讀。
溫馨提示:我們可以抓住重點詞句學習感悟,可以結合搜集的資料學習感悟,也可以兩首詩對比著學習感悟。
(先自主學習,再小組交流,8分鐘后全班交流。)
2、學生自學、小組內交流。<8分鐘>
3、全班交流匯報: <10分鐘>
(1)檢查詩意理解情況:【a、小組匯報(各組形式多樣)相機說說重點詞意(強調“曛”; 強調“浥、更”)。b、誰再流利地說說詩意?(抽2個后進生說)】
(2)小組派代表展示: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抽4個小組上臺展示】
師點撥:同學們,這4組的收獲都展示出來了,現在,請他們講解從哪里體會出來的?
a、生講解:第一首詩《別董大》
【預設:a、抓重點詞、句體會(從“黃云、白日、北風、雁、雪”,體會景色凄涼;從“莫愁”“天下誰人不識君”體會勸慰、激勵);b、通過資料體會勸慰、激勵(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并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詩:“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這么著名的琴師,60歲以前都不得志,60歲時,才被當朝宰相賞識,進入宮廷樂隊,后因被奸人排擠,又顛沛流離。)】
(3)感情誦讀:把你的理解體會融入古詩中讀出來。【交流時,隨機指導朗讀:感悟真深刻,請把你的感悟帶入詩中,讀出來。】(指名讀)你再來讀讀。
師:其實高適在寫此詩時也不得志,但他依然這樣誠懇地勸慰朋友,生齊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依然這樣滿懷豪情地激勵朋友,生齊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看似在勸慰激勵朋友,其實也是高適自己對未來的向往,來,同學們,讓我們再次回到詩中,用豪邁之氣再現高適對董大的一片深情!(齊讀全詩)
b、生講解: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10分鐘>
【預設:這首詩,詩中描寫的景物——雨、客舍、柳,這些景物給人的感覺是——清新;作者表達的情感——與朋友依依不舍。】這種情感從哪里體會到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讀出這種感覺。
(4)感情誦讀:誰能把你的體會融入古詩中讀出來?【交流時,隨機指導朗讀:可以小組讀,也可以指名讀。感悟真深刻,請把你的感悟帶入詩中,讀出來。】(指名讀)你再來讀讀。
師: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王維的好友元二即將西出陽關,出使安西,安西在哪里,比起渭城又怎么樣呢?
【補充資料: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境內,那里十分荒涼,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從渭城出發,到達安西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時間才能到達,更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渭城了。
師:此時,有說不完的知心話,道不盡的離愁別緒,來,讓我們把千言萬語融進酒中: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喝下了)可我怎么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那深深的不舍和擔憂,那就再喝一杯吧!(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既然這樣難舍難分,一杯酒夠不夠?不夠,那么再喝一杯!(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喝下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該啟程了。讓我們再一次送送他吧!(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根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第六年就去世了,誰能想到此次的告別竟然成了他們的永別,讓我們一起朗讀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齊讀)
4、看板書總結:
同樣是送別詩,高適借凄涼的畫面表達的是對友人的勸慰與激勵,而王維借清新的畫面反襯出對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與擔憂。來,同學們讀一讀高適的豪情壯志,再品一品王維的離愁別緒。(齊)
5、背誦:熟讀可以成誦,試試看你現在能不能背過了?<2分鐘>
( 自由背,同桌互背,女生背、男生背。)
四、拓展延伸:<3分鐘>
1、送別是詩,送別是畫,送別是歌,送別更是情!讓我們記住這千古流傳、情真意切的佳句吧!齊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關于“送別”的古詩,你積累了哪些?背給大家聽。(指名,可以背其中的兩句)
【學生背誦:①《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②《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③李白《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④《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⑤《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五、結束語:<1分鐘>
同學們,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讓我們珍惜每天平靜幸福的生活、珍惜甜美溫馨的親情、珍惜親密無間的友情吧!
【板書】:
別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高適 (唐)王維
景:黃云、白日、北風、雁、雪(凄涼) 景:雨、客舍、柳(清新)
情:勸慰與激勵 情:不舍與擔憂
高適(700----765)字達夫,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20雖曾到長安求取功名,沒有成功,在47歲時寫下《別董大》,49歲時才科考成功,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他幼年喪父,自幼起長期身居下層社會的體驗和困頓生活的磨難以及自我奮斗的過程,使高適練就頑強拼搏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豁達的人生態度。
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并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詩:“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這么著名的琴師,60歲以前都不得志,60歲時,才被當朝宰相賞識,進入宮廷樂隊,后因被奸人排擠,又顛沛流離。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的詩人、畫家。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與孟浩然并稱“王孟”,他是詩、文、書法、音樂、繪畫,樣樣精通的藝術全才。出身官宦家庭,憑著詩、畫、樂兼備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貴族的門庭,頗受青睞。他又靠了權貴的引薦,科舉成名,可謂少年得志。可是不久被貶官外放。再起之后,又受累于張九齡,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冷,政治上深感無望,再加上中年之時母亡妻喪,感情嚴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作為當時知識分子中軟弱一類的典型代表,他總是極為哀怨地感受著離愁別緒所加給自己的精神磨難。
《別董大》一詩質疑 篇16
一、學習目標:
1、根據注釋或工具書自學、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
重點理解最后兩句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和表達的情感。
三、教學準備:
1、把你認為本詩中重要的字、詞寫在下面。
2、了解作者
3、了解本詩寫作背景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小組合作。
1、(個人完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準確、流利的通讀古詩。
2、(合作完成)借助課后注釋和工具書,小組成員合作,弄清每一句古詩意思。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3、同學匯報古詩意思,其余同學安靜、認真聽后可補充。
新 課 自 學 嘗 試 二、反復品讀,入境悟情
(二)品讀第一二句詩。
1、別董大,別時的“景”是怎樣的?(寫出相應的詩句。 )
2、你在讀的時候注意到這兩句詩中的一些景物了嗎?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來。
3、這幾種景物串起來勾畫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那個送別的黃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品讀第三四句詩。
1.景的凄涼,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個“愁”字了得!此刻應是揮淚告別,應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適卻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正是這兩句成就了這千古名篇,請大家再讀讀這兩句。
3.“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怎樣的一個君啊?(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宰相非常賞識他,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并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長詩《聽董大彈胡笳聲》 。此刻,你對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說幾句話。( )所以,詩人開導他——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如果你就是董大,此時,你的心情怎樣?
4.此刻,別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四)回復全詩,朗讀提升。
1、人常說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詩人高適在寫此詩時,自己也在 逆境不得志時,失意流落,在那樣凄苦難耐的黃昏,卻能勃發出如此昂揚雄壯的豪情來,從詩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
3.同學們,詩人高適懷才不遇,將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 多么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并以此來影響他的朋友,我想這就是高適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這首詩廣為傳誦的原因所在吧!
(五)總結全詩,活用詩句。
“人間最美是真情” 。同學們,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但今天的課堂也許留給我們的不僅僅如此,千年以來,人們也許會不記得董大是誰,也許人們會忘記了這曾是誰留下的詩句,但卻永遠會記住本詩中激勵人生的千古佳句:——( ),( )。
五、教學結束:
以《別董大》為題,不限體裁,寫給親人或朋友。練習以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