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精選15篇)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搜集科學家發明創造的小故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么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二、直奔重難點,學習第二自然段。
課文哪些語句形象化地表述了課題的意思?到文中找找看?
(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司空見慣”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這段話中的“?”指什么?“!”指什么?“拉直”在這是指什么?(把疑問變成真理的過程。)
(?的含義是:看出問題,不斷發問、追根求源。!含義是:不斷解決疑問,找到真理。“拉直”是指把疑問變成真理的過程。)
三、學習三個具體事例
過渡:科學家們把“?”拉直變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舉了三個真實的事例
1.指名讀3-5自然段,概括三個事例。
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試驗,終于發明了酸堿試紙。
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球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2.這三個事例中,你對哪個最感興趣?就認真地默讀一讀那一段。想一想事例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科學家是怎樣把“?”拉直變成“!”的?
3.默讀填表:
人物
發現現象(?)
找到真理(!)
謝皮羅教授
洗澡水的漩渦為什么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旋渦的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化學家波義耳
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么樣的意義?
發明了酸堿試紙——石蕊試紙
奧地利醫生
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么關系呢?
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4.的確,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的眼珠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句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能夠調換順序嗎?為什么?
5、齊讀這句話,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
6.科學發展史上,像這樣的事例又豈止三個,你還知道哪些事例能夠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
魯班上山,手被植物葉劃傷,后來發明了鋸。
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了頭,后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四、學習7、8兩段
1、在科學史上,這么多這樣的真實事例說明了什么?能夠給我們哪些啟示呢?自由讀7、8自然段,畫出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可以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
2、自由發表自己的感受,重點理解下面的句子:
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見微知著”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和課文開頭有什么聯系?)
②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有準備的人”指的是什么樣的人?“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樣的人?)
3、總結:“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五、總結寫法,拓展練筆
1、學了這篇課文,你發現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嗎?課文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先提出觀點,然后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最后寫得到的啟示)
2.仿照課文的寫法用具體的事例來證明一個觀點,如: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有志者事竟成
團結就是力量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板書: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洗澡水的漩渦 見微知著
? 善于發問
紫羅蘭的變色 不斷探索
! 獨立思考
眼珠的轉動 鍥而不舍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聯系上下文推想重點詞句的意思
3.揣摩文章表達順序,學習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4.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培養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聯系上下文推想重點詞句的意思初步了解議論文基本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學習難點:揣摩文章表達順序,學習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流程:
一、回顧內容,初識文體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真理會有全新的認識
2.拿出課前做的課文結構圖,自己讀讀
3.指名說
4.根據結構圖,能看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嗎?(提出觀點—證明觀點—總結觀點)
5.像這樣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的文體,就是議論文根據議論文的結構,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小結:抓住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初識論證,學習寫法
(一)讀思結合,初探真理
1.作者一開始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談談你心目中的真理
2.真理就是指真實的道理,被實踐檢驗、證實是正確的課文中談到了哪些真理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把有關的重點詞句勾畫下來并在旁邊適當批注
3.學生交流
(1)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2)定理、定律、學說
(3)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4)大部分花草受酸或堿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堿變成藍色
(5)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4.小結過渡:這么說,真理有科學的定理、定律、學說,也有觀點等等確實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二)細讀揣摩,論證真理
1.怎樣論證“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呢?”作者主要列舉了三個事例進行論證,默讀第三、四、五自然段,把特別引起自己思考的語句,勾畫下來,批注自己的感受
2.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指名交流
謝皮羅首先發現問題,接著研究問題最后解決問題(讀讀課文)
……
關注細小的平常事中發現問題(司空見慣)不斷發問、不斷探索——追根求源(打破沙鍋問到底;發現了真理——真理就是這樣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3.用哪三個詞語最能夠概括每個事例的發現過程?
(發現問題反復實驗得出結論;或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得出結論)
4.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出示)
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試驗和研究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爾進行了許多試驗
于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
(1)自己讀讀,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思考?
(2)交流(緊緊抓住、反復、一連串問號、許多試驗)
5.自己讀讀,再看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三個事例?
6.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詞語概括?(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舍)
小結:這三個事例完全符合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內容相近、寫法相同,有理有據地充分論證了真理怎樣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又論證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正確性
7.這樣的共同點,不只三個事例,還有許許多多,課文進行了高度概括,自己讀一讀
(出示文段:)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1)引讀“謝皮羅發現真理,是因為——
(2)千百年來,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請你舉出一個事例進行論證
8.現在你明白作者是怎么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了嗎?
小結:根據發現真理本身的規律和過程,作者選取的材料非常典型,文章的段落與段落之間,句子與句子的論證也非常嚴密,這就充分論證了作者的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三)得出結論,深化真理
1.為什么作者要告訴我們“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他要告訴我們什么呢?自讀7、8自然段
2.交流:真理不神秘、不遙遠(不難);不能憑空產生,不是坐等而來的(不易);需要有所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
3.真理的獲取并不難,也不容易,探索真理既有艱辛,更有樂趣正如科學巨匠們所說——引讀(名人名言)
4.科學巨匠們的至理名言,無不讓我們感到人們正是有了這種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這個世界才如此輝煌
三、總結遷移,激勵探索
1.如果說,詩歌浪漫奔放,散文綿長悠遠,議論文絲絲入扣的論證則讓我們感受到了思維的力量、邏輯的力量!
2.請選擇大家敢興趣的話題,按照“提出觀點,選擇具體事例證明觀點,最后進行總結”的結構說說你寫議論文的思路
3.小學生涯即將結束,進入中學以后我們會接觸更多的議論文期待同學們會有更大的收獲!
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提出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證明觀點謝皮羅發現洗澡水的漩渦與地球自轉有關
波義耳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堿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
奧地利醫生發現睡覺時眼珠轉動與做夢有關
總結觀點發現真理并不神秘也不容易
教學反思:
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教學重、難點是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并學習課文的寫法,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閱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匯報、朗讀、表達.....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獲。
我在最初備課時打算讓學生通過學習三個事例,從中解答“科學家在這些事件中,提出了什么問題?”“最后得出了什么真理?”和“他們又是怎樣從‘問號’找到‘真理’的?”但想到這些問題都能在課文中輕易找到答案,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能不濃,課堂氣氛會比較沉悶,即使學生讀懂了事例明白了道理,但對見微知著、獨立思考、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的體會也只會浮于表層,不夠深刻。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嘗試從整體入手的教學方法,不要對三個事例進行逐一的講解,而是先扶著學第一個事例,然后將三個事例放到一起,讓學生仔細讀一讀三個事例并關注文字描述的每個細節,發現事例中的相同點,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感悟重點詞在句子中的含義。抓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并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在此基礎上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3
一、復習回顧。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么觀點?
2、作者例舉了哪幾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二、研讀課文,交流感悟。
1、默讀課文3—5自然段,聯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選用著三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要求: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書上做好批注,想好后在小組的同學里交流交流。)
【學法提示】想一想、劃一劃、圈一圈、寫一寫。如:每個事例里“司空見慣”的現象是什么?(用——劃,再想想)“?”是什么?(用~~~~劃,讀一讀、感悟到了什么?),“!”是什么?(用雙~ ~~~劃,讀一讀)科學家是怎樣把“?”拉直變成“!”的?(用……劃,讀一讀、品一品,想一 想)
2、誰能大膽地說說自己的想法?(課堂交流,師生點評)
“洗澡水的漩渦”的事例:卻 敏銳地注意到 緊緊抓住 反復實驗和研究
“紫羅蘭的變色”的事例:立即 敏感地意識到 許多實驗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的事例:感到很奇怪 帶著一連串的疑問 反復的觀察實驗
3、比一比、讀一讀:
“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題不放,進行了反復實驗和研究。”
“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
“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
從這三個事例中你們發現了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善于發現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追根求源、鍥而不舍,終于發現了真理。)
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而科學家們把“?”拉直變成了“!”,都發現了真理。因此,科學的發現需要的是——“見微知著+追根求源+鍥而不舍”,有利地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4、齊讀第二自然段。讀后提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你們還能再舉例子嗎?(自由發言,適機點評【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魯班發明鋸子、瓦特發明蒸汽機、魏格納蚯蚓發現歐美洲板塊學說、阿基米 德發現浮力定律……】
讀到這里你對“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有什么新的認識?
三、品讀課文,學習升華。
1、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說說自己的想法?
2、課文中哪些句子對你深受啟發,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
3、這兩段對課文有什么作用呢?
四、總結全文。
1、現在你對課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有什么新的想法嗎?
2、課文學完了大家還有什么“?”嗎?(學生質疑,教師視時釋疑)
五、作業。
1、摘抄課文中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并讀一讀、想一想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2、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是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等。(打上“△”)
(1)課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在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讀一讀。
(2)找出寫具體事例的段落,大聲地自由地讀出來,然后在小組里試著用
【板書設計】:
20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司空見慣 “?” ———————— “!”真理 提出問題
洗澡水的漩渦 為什么 與地球自轉有關 |
紫羅蘭的變色 是什么 制成石蕊試紙 事例證明
睡覺時眼珠轉動 有什么關系 測量做夢次數、長短 |
(見微知著) + (追根求源) + (鍥而不舍) 總結全文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教材六班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屬于議論文。課文題目“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從而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
【設計理念】
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蘊含的善于觀察、不斷發展、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的主旨,是創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讀感悟、質疑問難、追根求源的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另外本課是一篇進行“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寫作方法滲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節課里秉承著“引導學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進行了“讀寫結合訓練”的實踐,引導學生將在閱讀中領悟的寫作方法運用于習作中,實現讀寫結合的自然銜接。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讀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深入學習課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3、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入情入境,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領悟課文內容,體會寫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2.體會并運用課文用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石蕊試紙、鹽酸、堿及重點詞句的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找與文本有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聯系實際、揭題質疑。
1、同學們,在平時生活中你們都提出過什么問題?發現過什么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2、是的,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我們不斷進步!今天,我們要學習作家葉永烈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呢?
(預設:“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什么意思?課文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
[設計意圖]
從學生愛提問題的實際出發,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那么,“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到底寫了什么內容呢?他的含義是什么呢?這是我們本課重點研究的問題。請同學們先自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讀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用平時常用的方法解決。)
2、學生自學后課件出示:檢測訓練
(1)讀準下列詞語。
誕生 漩渦 花圃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2)引導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詞語,啟發聯系上下文理解。
(3)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預設:a、課文主要用幾個事例,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b、課文主要用三個事例說明只要善于觀察,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發現真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學會生字新詞,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既符合學生閱讀規律,又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三、自主感悟,體會內涵。
(一)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1、課文用哪三個事例來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呢?請默讀,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
2、你對哪個事例感受最深呢?請一邊讀一邊想,自己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點地方做上批注。
(二)學生自學后集體交流檢測。
1、全班交流:你對哪個事例感受最深?為什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點撥、啟發、及時指導朗讀。)
(1)當學生談到對謝皮羅教授發現誰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自轉有關的事例感受深時,課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敏銳地注意到”、“緊緊抓住”、反復的實驗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讀。并思考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當學生讀到對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遇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后發明了石蕊試紙的感受時,可引導學生想象:當波義耳看到水落在濺上鹽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跡般地變紅了時,他會怎么想、怎么說呢?
(3)當學生談到對奧地利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發現了眼珠轉動合做夢有關的感受時,可根據文中重點詞”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讓這位醫生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有關呢?指導學生朗讀。
2、你們明白了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 的含義了嗎?請說一說。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卻由于他們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于是就成了“發現”、“發明”、“創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鍋問到底”嗎?這說明什么?
(板書:善于發現 不斷探索 發現真理)
4、通過朗讀進一步理解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會寫“慣、圃”等11個字,正確讀寫“真理、司空見慣”等13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4.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知道每個故事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能根據具體事例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引導學生認識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知道每個故事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正確理解課題的含義。
2.體會課文的寫作特點,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慣、圃”等11個字,正確讀寫“真理、司空見慣”等13個詞語。
2.了解課題,明確作者的觀點;初讀課文,理清條理。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知道每個故事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教學過程
板塊一標點導入,點明觀點
1.書寫標點,觀察思考。
(1)課件出示“?”,教師提問:這是一個什么標點符號?它有什么含義?
(2)學生自由發言。
(3)把問號的上半部分拉直,就會變成什么標點符號?它又有什么含義?(課件演示動畫,把“?”拉直變成“!”)
(4)學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課題,解釋“真理”。
(1)引入課題:由問號變成嘆號,這兩個看似簡單的符號變換,卻被我們的作者用來形象地向我們闡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2)啟發思考:先看看這兩個標點符號的變換,再看看課題,想一想“?”代表課題中的哪個詞語,“!”又代表課題中的哪個詞語。(?:問號!:真理)
(3)理解“真理”:你們知道哪些真理?可引導學生說幾個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4)小結: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闡明了真實的道理,都被實踐證實是正確的,所以我們稱它們為真理。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指導著我們的言行。
(5)指名讀課題。
【設計意圖】
課堂教學開始時要有亮點,才能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環節以標點符號“?”到“!”的變換引入,令學生眼前一亮,緊接著自然引出課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板塊二初讀課文,理清條理
1.自讀課文,自學字詞。
(1)提出自學要求。
①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工具書。
②先把句子讀通順,再朗讀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
①認讀詞語。課件出示詞語:
課件出示:
真理司空見慣疑問花圃搜集蚯蚓實驗階段
事例見微知著靈感領域機遇
②理解重點詞語“司空見慣”“見微知著”。
2.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1)提出要求。
①默讀課文,要求不出聲、不指讀。
②思考:課文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又寫了什么?
課件出示:
理清課文說明順序,填一填。
本文先提出觀點,然后列舉、三個事例,最后總結:只有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2)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
本文是按照“提出觀點——舉出事例——總結觀點”的思路寫作的,條理很清晰。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層次,設計了填空練習,為學生搭建支架,又為后面的學習做了鋪墊。
板塊三理解事例,填寫表格
1.初步了解,概括事例。
(1)找出文中列舉事例的段落,快速瀏覽,用自己的話概括事例。
(2)作者為了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舉了哪幾個事例?誰能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3)學生交流。
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第二個事例是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推論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形成。
第三個事例是一位奧地利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中發現了人睡覺時眼珠的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2.深入理解,填寫表格。
(1)學習有關第一個事例的段落,師生合作填寫相關的表格。課件出示:
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找到真理
事例1洗澡水的漩渦為什么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反復試驗和研究漩渦旋轉的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事例2
事例3
(2)現在再請大家細讀有關另外兩個事例的段落,同桌合作補全表格。
(3)交流表格的填寫,課件出示答案:
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找到真理
事例1洗澡水的漩渦為什么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反復試驗和研究漩渦旋轉的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事例2同一種蚯蚓分布在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的.同緯度地區,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研究推論推論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形成
事例3睡覺時眼珠為什么會轉動反復觀察實驗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設計意圖】
在“深入理解,填寫表格”這個環節中,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首先師生共同填寫第一個事例的相關內容,再讓學生獨立補全表格。設計這個表格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三個事例中了解到真理誕生的過程。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默讀課文。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知道每個故事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能根據具體事例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引導學生認識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板塊一談話導入,回顧學法
1.歸納敘述順序。
(1)觀察表格,回顧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敘述這三個事例的?
(2)學生先討論,然后舉手發言。
(3)小結:這三個事例中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過程是相似的,作者寫這三個事例都是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寫的: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后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課件出示:
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找到真理
過渡:書上有一段話和大家說的意思是一樣的,請大家找出這個自然段。(第2自然段)
2.理解關鍵句子。
課件出示: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1)齊讀這段話。
點撥: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這就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2)引導理解問號和感嘆號的含義。
①在這一段話中,“?”和“!”有什么含義呢?它們各指什么呢?(“?”的含義是:發現問題,不斷追問;“!”的含義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
②那么,“把‘?’拉直變成‘!’”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句話相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③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形象、直觀、易懂)
3.拓展舉出事例。
(1)列舉事例:科學史上,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受到啟發,不斷實驗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你能舉出幾個嗎?
(2)學生匯報搜集的資料。
(3)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補充,課件出示事例。
課件出示:
瓦特從水蒸氣推動壺蓋的現象中受到啟發,改良了蒸汽機。
魯班的手被植物葉子劃傷,后來他發明了鋸子。
牛頓在蘋果樹下被掉下來的蘋果砸到了頭,后來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4)小結:這么多的事例說明了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5)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
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是怎樣說明作者的觀點的?這是本環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讓學生聯系前一課時的表格內容,思考它們共同的敘述順序,即“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找到真理”,從而引出表達作者具體觀點的段落,并深入理解句子,水到渠成。
板塊二感悟科學精神,總結觀點
1.找關鍵詞,感悟精神。
(1)默讀課文,提出要求。
真理的發現也是有條件的,那么科學家們是靠著怎樣的科學精神,在漫漫的科學長途中尋找到真理的呢?
(2)默讀課文,畫出關鍵詞語,并聯系事例理解。
(3)學生讀書,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交流:你覺得他們憑借什么找到了真理?
①見微知著。
a.第3自然段中哪一句話體現了謝皮羅這種見微知著的本領呢?(見微知著:見到一點兒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
b.指導朗讀句子,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c.在魏格納和奧地利醫生身上能找到這種見微知著的本領嗎?
d.學生交流。
小結:看來要想發現問題,有所成就,就得練就一雙銳利的眼睛,善于觀察到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并能見微知著。
②善于發問。
a.奧地利醫生憑借什么找到了真理?(板書:善于發問)
b.誰來讀一讀奧地利醫生那一連串的問題?
課件出示:
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有什么關系呢?
③不斷探索、獨立思考、鍥而不舍。
a.啟發引導:當他們發現問題之后,謝皮羅教授是怎樣做的?魏格納是怎樣做的?奧地利醫生是怎樣做的?
b.在發現問題之后,他們進行了反復的實驗。他們正是憑借這種不斷探索、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精神,才發現了真理。
2.總結觀點,暢談體會。
(1)總結觀點,反復讀課題。
是啊,這個“?”和“!”凝結了科學家們多少難以名狀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謝皮羅教授,在抓住問號不放并進行反復的研究之后,發現洗澡水的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你一定會贊同作者的觀點,一定會驕傲地對世人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2)暢談體會。
學習課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設計意圖】
情感是小學語文的靈魂。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體現科學家科學精神的關鍵詞,使他們心中升騰起敬佩之情。在總結觀點環節,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探索發現的熱情。
板塊三領悟課文寫法,仿寫練習
1.總結寫法。
(1)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點明觀點,然后通過具體事例說明觀點,最后總結觀點)
(2)教師總結:這篇課文圍繞著“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觀點,列舉具體事例加以說明,最后總結觀點,這樣的文章叫作議論文。
2.仿寫練習。
(1)題目要求:“失敗乃成功之母”“團結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志者事竟成”這些格言也是真理,現在就請你們仿照本文的寫法來寫一篇短文,論證某句格言。
(2)口頭交流短文的選材,思考應該怎樣選材。
提示:圍繞自己的觀點選擇具體的事例。
(3)編寫簡要的提綱,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團結就是力量提出觀點
舉出事例事例1:
事例2:
總結觀點
(4)學生開始寫作。(如果時間不夠,可以放到課后去寫)
【設計意圖】
本課后有道“小練筆”,這是個讀寫結合的練習。怎樣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呢?先總結課文的寫作特點,然后交流如何圍繞觀點選材,再指導列出提綱。按這樣的步驟進行寫作練習,學生再寫起來就不難了。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6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
江蘇省揚州市沙口小學 潘 軍
采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這一靈感來自于學生,是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在教學準備中,請每個學生介紹一個來自于自己生活中的一個小發現,小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同學都提到了這一問題。采用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作為問題情境,也許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較符合預初學生的年齡特點,也為整堂課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另外問題的提出,又能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我也看到肥皂泡的顏色是五顏六色的,可是為什么我沒有成為牛頓?使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文本學習。矛盾型問題情境的設計,使課堂產生了交鋒,學生的思維出現了碰撞,學生真正沉入了文本,充分的對話交流,自主感悟。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得以充分調動,課堂也真正成為學生的需要。當然在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之下,還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追問,促發他們爭辯。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生成的東西,把它轉化為一種有效教學資源,真正體現教師智慧地教。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實驗小學 鄭 麗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一篇新課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學,這篇課文的題目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而且幾個小故事引人入勝,學生們很感興趣,因此,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們自讀自悟、在交流中感悟,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則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導學生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這篇文章是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引導學生將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進行比較,并拓展閱讀,隨文練筆。效果不錯,現記錄如下:
師:下面我們再來閱讀一篇議論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么?
懷疑與學問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選自顧頡剛《通俗論集》)
1、自讀自悟。
2、全班交流,說一說這篇文章作者要說明什么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3、讀了兩篇論說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說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等等。
4、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要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是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并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閱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一、積極性被調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交流、匯報、朗讀、表達 .....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獲。
二、心弦被撥動
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是這一課的重、難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么?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么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弦。
三、心靈被觸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并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說說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么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蘊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一詠三嘆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學生在閱讀分享中心有所動,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的安排確實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7
一、看拼音寫字詞,注意書寫工整、正確。
nì xiè méi yù zǎo
( )時針 機( ) ( )瑰 領( ) 洗( )
二、下面詞語中的帶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嫦娥奔月 奔波 投奔 奔跑 b、見微知著 著名 執著 著作
c、淡泊 停泊 泊船 漂泊 d、糊涂 迷糊 模糊 糊弄
三、 請把下列的詞語補充完整。
堅持不( ) 司空見( ) 無獨有( ) ( )而不舍
四、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發明 發現
1.一次兒子睡覺時,奧地利醫生( )兒子的眼珠忽然轉動起來。
2.魯班根據小草的鋸齒現象,( )了鋸子。
結果 結論
3.他的這個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 )證明謝皮羅的( )完全正確。
五、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意思是:( )
a.在前人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經許多人的探索,就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b.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c.當你產生了一百個問題后就找到了真理。
六、閱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片段,回答問題。
(一)
①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子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
②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 )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 )能發現真理。
③當然,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 )說過的,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1.“鍥”字用部首查字法應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應查 。
2.按照課文,把短文中的第①段的( )填完整。
3.請在第②段中的( )里填上恰當的關聯詞。
4.第③段中“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來的”這句話是( )說的。
a.陳景潤 b.郭沫若 c.錢學森 d.華羅庚
5.“打破砂鍋問到底”表達了( )的科學精神。(請在短文中找。)
6.讀劃線句子,想一想:“這樣的事例”指
。請再補充一個這樣的事例:
7.“見微知著”的意思是:
8.你認為文中哪句話最值得牢記?請用“ ”劃出。并談談你的理由。
(二)
①有一句說個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②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注重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溯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③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的漩渦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臺風也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近義詞:普遍( ) 出生( ) 習以為常( )
反義詞:粗大( ) 特殊( ) 錯誤( )
2.讀第②段,文中的“?”和“!”分別指什么?作者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
“?”指:
“!”指:
好處:
3.仔細讀第③段,謝皮羅教授發現了什么現象?提出了哪些疑問?得出了什么結論?
現象:
疑問:
結論:
4.第③段的寫作思路是:( )
a.得出結論——反復研究——發現問題
b.發現問題——反復研究——得出結論
c.反復研究——返現問題——得出結論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8
背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如何在課堂中運用這種方法,學懂課文,從而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是在“生本”課堂的教學理念下,本堂課所想要研討的意義所在。
一、從詞入手,檢查預習
師:同學們下午好!
生(齊):老師下午好!
師:檢查大家幾個詞語,不過有個要求,我寫的時候,只準看,不準念出來,能做到嗎?
生:能。
師:板書(誕生)誰會讀?你來讀。
(學生紛紛舉手)
生1:誕生
師:誰還會讀?
生2:誕生
師:你來。
生3:誕生。
師:讀的很好,你們覺得這個誕生哪邊比較難寫。
生1:這個誕字中間的那個是撇豎橫豎折,有的同學會寫成,撇橫豎橫。
生2:有的同學寫那個延字,會先寫外面那部分,再寫里面那部分。應先寫里面的,再寫外面的。
生3:那個生字,第一橫短,第二橫較短,第三橫是最長的。
師:(板書:測量)這個詞讀什么?
生1:測量
師:請你讀
生2:測量
師:讀的很好,大家一起讀
生(齊):測量
師:這個量是什么字?
生(齊):多音字
師:還有什么讀音?
生(齊):liàng
師:(板書:旋轉)這個怎么讀呢?
生1:旋轉(zhuǎn)
生2:老師,他讀錯了。應該讀旋轉(zhuàn)
師:還有誰會讀?
生3:旋轉
生4:旋轉
師:同學們預習很到家!今天老師要用誕生這個詞來送大家一句格言。(師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齊):真理誕生與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這篇課文是誰寫的?
生(齊):葉永烈
師:昨天有沒有同學去找過他的資料?你們知道這個作者嗎?
生1:葉永烈,浙江溫州人。著名科普作家、傳(chuán)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科幻故事《小靈通漫游未來》獲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藝作品一等獎,《借尾巴》獲全國優秀讀物獎。
生2:他讀錯了,應讀傳(zhuàn)記,他讀成了傳(zhuán)記。
師:應該讀什么啊?
生(齊):傳(zhuàn)記
師:其實啊,我們小時候常看的《十萬個為什么》的主編之一就是——
生(齊):葉永烈
師:昨天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問題呢?有問題的請舉手!
生1:縱觀千百年的科學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援,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我想問,這里面的“?”指的是什么?“!”又指的是什么?
師:跟他有同樣問題的請舉手!
(很多同學舉起了手!)
師:看來這個問題有很多同學都覺得有疑問。還有問題嗎?
生2: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與一百個問號之后。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為什么作者說真理誕生與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是一個真理?
師:是啊,他怎么知道這句話是真理啊?還有嗎?(看到學生都不舉手了,提醒說)還有哪些同學昨天在預習的時候碰到了問題,你要敢于提出來!
生3:第四自然段中的無獨有偶是什么意思?
師:無獨有偶,這是一個什么?
生(齊):成語!
師:老師把它(無獨有偶)寫在這。看來同學們的問題可真不少,老師昨天在預習的時候,我也遇到了剛才同學們說的問題。在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發現這篇課文有一個特點,它里面的詞語啊,特別有趣。只要我們能學懂這些詞語,就能夠把這篇課文學懂。現在,老師請你打開書本,把這篇課文放聲地讀一讀。讀完以后,找一找哪幾個詞語讀起來特別有趣,看看你找的是不是老師找的一樣。開始!
二、品讀詞語,領會感悟
師:猜猜看,老師要寫什么字?跟老師劃的一樣的請舉手。那么多啊!沒有找到這個詞的同學拿起筆,劃一劃!這個詞是在哪一句的啊?
生1: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題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師:哦,還有啊?
生2:當然,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的能力并不是憑空產生的。
師:要理解這個詞語,關鍵要理解哪兩個字?只要哪兩個字理解了,我們這個詞語就可以理解了啊?
生(齊):微 著
師:微,就指的是微小、細微。是不是啊?
生:是
師:著指什么?
生:明顯
師:著,就指的是明顯的,指事物的發展的趨勢,或指事物發展的方向。課文里面就向我們介紹了3個見微知著的事例。請同學們找找看。在3個事例中,科學家發現了哪一個細微的現象,或者說很微小的現象。從這些微小的現象中發現了真理。
生1:洗澡是意見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就敏銳的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
師:這一個細微的現象。 謝皮羅教授前面有很長的一串,來看一看,從這一長串里面,你知道了什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那么一大串,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謝皮羅是美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一名教授。
師:美國,是他的國籍。麻省理工學院,是他工作的地方。從中我們知道到謝皮羅是一名教授。教授,是他的頭銜。 同學們,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放掉會怎么啊?
生(齊):產生漩渦
師:發現了什么?
生2: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朝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朝順時針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師:謝皮羅教授發現洗澡水的旋轉與什么有關啊?
生(齊):地球自轉。
師:誰還能找一找。誰從哪一個現象中,知道了什么?
(這是,同學們都認真地找了起來。)
生1:波義耳,從紫羅蘭的變色中……
師:發明了什么?
生1:石蕊試紙。
師:說的很好,誰能幫她完整的說一遍。
生2:波義耳,從紫羅蘭的變色中,發現了實驗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
師:我們簡短的說就是。波義耳,從——
生(齊):紫羅蘭的變色:
師:發現了什么?
生(齊):石蕊試紙。
師:會說了嗎?
生(齊):會了!
師:還有誰會舉例?誰從什么現象中發現了什么?
生1:一位奧地利的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的眼珠轉動,他把兒子叫醒,兒子說他剛才做夢了,經過反復的實驗研究,他發現睡覺時眼珠轉動,與做夢的次數和時間長短有關。
師:睡覺時的眼珠轉動,與什么有關啊?
生(齊):做夢的時間長短和做夢次數有關。
生2:一位奧地利醫生,他發現兒子睡覺時眼珠轉動,從而知道了睡覺時眼珠轉動,與做夢次數和做夢時間長短有關。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9
魯迅先生曾說:“我的成功并無其它,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寫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寫好作文并沒有什么靈丹妙藥,就是多看,多練習。而現行的教材中每學個單元只安排了一次的作文訓練,一學期也就七、八次,學生的習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為了增加學生在生活和語言上的積累,教師可以創設“小練筆” 形式的隨筆練習,作為對作文教學的補充,讓學生通過平時的練筆去捕捉生活中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我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后,出示了這樣的小練筆:課文用三個事例,反復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種擺事實、講到的寫法值得得我們 。請你學習這種寫法,先確定一個觀點,然后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讓我知道了自己努力付出了,就會有收獲。
我們知道文字從古到今,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而演變成今天這樣漂亮的漢字,也已經歷史久遠了。再看看我的同學們寫出的字是那樣有棱有角,而我的字呢?一想大這兒,我的心理便不是滋味。為了證明自己,我買了字帖,每天堅持練寫幾張,別的同學出去玩,我便在教室里練習,晚上家人看電視時,我在書房里練習,對每次的作業總是認認真真,一筆一劃地寫,慢慢地我的字寫端正了,有筆鋒了,老師表揚了我,還把我寫的字帖在學習園地里。
這種練筆既是對課文的總結,也是鞏固、提升。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10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敏銳 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讀課文,糾正字音,疏通難讀的句子。
4.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把這句話畫出來。
三、細讀課文,理清條理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么,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交流段落劃分,說明分段理由。
3.教師對照板書進行小結:這篇課文思路特別明晰,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才獲得的,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之后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從中發現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
四、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三個故事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相同點。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5.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品析課文,理解文中的三個科學故事,體會具體事例在說明觀點的的作用。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議論文的基本寫法,并能仿照寫法寫話。
教學準備 :
查找閱讀有關能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科學故事。
教學方法 :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講練結合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打開書,自讀課文,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銳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齊讀一遍。
3、好!同學們再讀課文,看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分別是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試驗,終于發現了酸堿試紙。
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球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板書設計:
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渦 發現問題(詳)
事例:紫羅蘭的變色 反復試驗(略)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發現真理(詳)
結論:見微知著 善于發問 不斷探索
(不難) (不易)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教學重難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3、準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以及它在全文中的作用,進一步體會科學家的思想與精神,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自我感悟的能力。課前準備:1、學生搜集從生活中的細小現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2、 老師準備課件。教學過程: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0課,齊讀課題。2、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大意。作者用了三個事例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二、學習事例,深入理解1、仔細讀讀這三個故事,在文中劃出表格中該填寫的詞句。課件示表格: 人物 發現現象 不斷發問 反復實驗 找到真理 2、學生匯報,老師相機投影。3、借助表格,再看看這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小組2分鐘交流)4、學生匯報老師引導學生體會:發現問題——不斷追問——反復研究——獲得真理5、課文就有一句話總結這一說法的,你能找出來讀讀么?(課件示第二自然段)6、齊讀第二自然段。那你現在明白“?”號指的是什么?“!”號呢?板: ? ! 發現問題 解決疑問 不斷發問 找到真理7、葉永烈先生真有趣,居然用標點符號來說明他的觀點。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更形象、易懂、印象深刻)8、請帶著你的理解,再深情地讀讀這段話。9、謝皮羅教授、波義耳、奧地利醫生就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現象中找到真理的。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你能再舉一些例子么?10、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投:“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齊讀。11、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能否調換順序?(不能,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讀句子。12、看來,科學并不神秘,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投影句子,學生齊讀。13、“見微知著”什么意思? 14、是的,只要你符合(板)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這些條件,你就能發現真理。誰能用“只要…..就……”說一句話。15、這正是課文中哪一句話的意思?那這句話與開頭有什么聯系?(前后照應,重申觀點。)16、當然,見微知著、善于發問……..(投句子)齊讀第七段。17、小結:由此可見,“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還要獨立思考、鍥而不舍”,只有具備這樣的科學精神的人,才能獲得真理。三、體會寫法,仿寫練習1、請同學們回顧全文,課文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2、課文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相機板書:提出觀點——證明觀點——總結觀點)3、這樣的文章叫做議論文(板書:議論文)4、下面我們就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課件出示:妙筆生花:仿照課文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等。(1)學生完成小練筆。(你舉的例子能否證明你的觀點)(2)請幾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四、板書設計: 20、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議論文 ? ! 發現問題 解決疑問 不斷發問 找到真理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五、作業設計1、摘抄課文中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2、課后繼續交流小練筆的內容,互相評議修改。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13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它屬于一篇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地考慮課文的特點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在導入環節,我注重了單元的整體性,拋出了《跨越百年的美麗》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一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來引出課題。進而,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質疑課題,讓學生帶著自己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感知環節,我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在此基礎上,檢查了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重點從字音、字義、字形三個方面來匯報,課上學生匯報的效果很好,可見預習的充分,六年級大部分學生的字詞方面的預習習慣基本上養成了。之后,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指說的學生回答得很完整,進而全班學生練說,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研讀感悟環節,我抓住學生課前的質疑的問題“為什么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來默讀思考,結合課文具體的事例,找出相關的語句,并寫下體會。這個問題的提出,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學生再來交流,重點是通過三個具體的事例來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我主要運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匯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學生匯報的第二個是列,則進行了扶,讓其依據表格的而要求來完成,允許小組合作,在匯報的時候,及時地加以指導,自讀結論和問題來加深印象;第三個事例,則完全放手給學生,僅將正確的表格內容說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課文中的事例,讓學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師也恰到好處的出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魯班發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等。眾多科學家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課文的學習并沒有結束,找到真理還需要條件,學生匯報,教師的引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讀悟中明白科學家們還需要有見微知著、善于發問、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歸第二自然段——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造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點明了課文的觀點,即課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在本節課的最后,讓學生歸納總結所學,從課文的內容和寫法兩方面來匯報。重點讓學生明白用具體事例來說明觀點的寫法,學生基本匯報出來。作業環節,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讓學生有選擇的余地,充分地關注了每一個的學生。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學生是學習主體,課上我盡量將自主權交給學生,但教師的引導也不少,應該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語文教學注重讀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導學生的品悟還不夠,朗讀也是淺嘗即止,沒有把學生的感悟推向深層,從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調控方面還存在不足。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這次的區優課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實踐了自己新的教學嘗試,得到了不少收獲,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斷提高的空間。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路還很長,我將以不斷學習,不斷探究,不斷實踐的信念把這條路走好。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14
☆一、基礎練習
1、根據意思寫詞語:
(1)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 )
(2)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 )
(3)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
(4)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 )
(5)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
(6)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
2、用上上面的詞語,說說本課的論點。
3、讀課文,完成練習。
課文向我們論證了 的道理。作者通過列舉1、
2、 3、 這樣的三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文章體裁叫做 。
☆☆二、讀課文完成表格:
人物
發現現象
不斷發問
找到真理
謝皮羅教授
洗澡水的漩渦
為什么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旋渦的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三、課堂小練筆:
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等等。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的:
1、正確地朗讀課文;
2、能聯系上下文體會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能從具體事例中理解“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后”;
3、理解關于科學發現的三個故事在寫法上的相同點,以及課文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的寫法
教學重點:
體會本文用事例說明觀點的寫法,初識議論文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所列舉事例之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以“三”引入,激發興趣:
1、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你知道哪些與“三”有關的故事? 哪些與“三”有關的成語或名言?
2、讀課題,指導“誕”的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你能從課文中發現多少個“三”?
2、匯報交流:
⑴、三個故事三個人物:分別簡單說說是哪三個人三個故事?
⑵、三個地方三個方向:順時針、逆時針、沒漩渦
⑶、三百多年:說明了什么?
三、細讀課文,對比發現:
三個例子,三件事,三個人!大家仔細讀文,老師這里有一張表,你們能對照著書填一填嗎?(表見后)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表格;作者為什么選擇這三個事例?這三個事例有什么相同之處?
2、課文中哪一段話可以概括你們剛才的分析?
3、文中有一個詞語可以概括這一段的內容,是哪一個詞?
4、分別說說每件事例中的“微”和“著”分別指什么?
5、這一段中有一個“?”和一個“!”,它們分別指什么?
6、從“?”到“!”的過程容易嗎?科學家們是怎么做的?從這些描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7、三位科學家用他們的經歷告訴了我們什么?
人物
發現的現象
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
找到的真理
謝皮羅教授
洗澡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
為什么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緊緊抓住問號不放、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水的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化學家波義耳
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
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么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么樣的意義?
敏感地意識
一連串的問題
許多實驗
制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
奧地利醫生
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
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么關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連串的疑問
反復的觀察實驗
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四、小結關系,明確寫法
1、聯系三個例子的相同點,你發現了什么?
2、用不同事例說明同一個觀點的文章,就是議論文。
3、你還知道哪些事例能夠說明他的觀點?
五、拓展練筆,鞏固寫法:
1、選擇其他事例,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觀點;
2、選擇另外一個觀點,再用事例去證明
“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團結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