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見到的樹------教學設計
中國畫教學要在傳承上創新,而創新要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此,傳統并不僅僅是十八描、披麻皴、斧劈皴或梅蘭竹菊之類,而是內在精神。基于這一點,小學國畫教學不應單純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技能技巧的訓練上,拘泥于一樹一石的精妙,而是引導學生關注水墨情韻,表現線條意趣,力求氣韻生動,渾然天成。
本課教學內容《我所見到的樹》可嵌入第二或第三單元。“樹”是當地學生非常熟悉的題材。校園里一排排整齊的水杉、河道旁婀娜多姿的柳樹、馬路邊茂密繁盛的香樟樹、家園里的果樹……樹無處不在。郊區的小朋友們生活在綠樹環繞的環境中,對樹有著一種深厚的情感。我抓住學生對樹獨特的感受,讓學生用國畫的形式把家鄉的樹表現出來。并通過畫樹,讓學生知道一棵樹長大是并非容易,它要經歷風風雨雨;還讓學生知道那是需要有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品質,從而激發學生要學習大樹這種品質,立志成材。通過欣賞各種樹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樹木的形態美及其色彩美,知道樹木對人類的作用,增強保護樹木的意識。
傳統的中國畫教學過分追求筆墨情趣和作畫的程式,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和自我感受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我順應學生的天性,突破傳統技法的束縛,讓學生選擇最能抒發自己內心獨特感受的表現形式,去表現自己所看到的樹。
抓住墨色要有干濕濃淡、運筆要有輕重快慢的變化這一關鍵,教師進行示范,并多次強調要“隨意”,意在引導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表現。讓學生理解,技法是為表現自己的感受所服務,并鼓勵學生注重表現自己心里感受最深的東西(如挺拔高大或婀娜多姿等)。旨在追求藝術的本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降低了對學生寫實的要求,但在藝術品質的培養上提升了一步。
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注意學生在美術學科中獨特的個人經驗的感受的表現與創造,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有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空間,是我們所追求的,也是我們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始終貫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