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認識
1.例3(見下頁圖).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著,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時,應注意下面幾點:
(1)出示例3的情境.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類似圖中的情境你見過嗎 說一說圖中主要說了些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出:"到葉鎮還有21千米","到靈山還有23千米",也有的學生會說出:"小汽車1小時可以行80千米"等等,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2)引出千米后,還要讓學生說一說對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3)出示運動場跑道上學生的活動情境,將1千米與學生的經驗建立起聯系,增強學生對1千米的感受.如果學生沒有接觸過400米1圈的標準跑道,也可以結合本校操場的跑道,如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
2.例4及相應的"做一做".
這部分內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動形式呈現的,借助學生的活動經驗,增強學生對1千米直線距離的感受.
教學這部分內容,應注意下面幾點:
(1)可以在操場的跑道上,或在學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線距離.測量時,應該先確定起點并選定一條直線,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測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終點處各設立一個明顯標志.
(2)讓學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線距離,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線距離,然后想像一下2個100米有多遠,3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走100米的活動.
要求小組長具體負責,每組要有指定的記錄員.活動內容是:①用平時的步幅,走完100米,確定走的步數.用平時的速度,確定走100米需要的時間.學生可以以平時的速度走到100米處,邊走邊數出自己走的步數.②提醒學生這不是比賽,如果比平時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時大(或小)都會影響對1千米有多遠的推想.③讓學生根據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時間和對距離的直接經驗)推想出1千米大約有多遠.
(4)組織學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門口,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說一說(估)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 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動,感受1千米的距離.
3.例5及"做一做".
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接觸了千米,并明確了千米與米的進率,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長度觀念,這里學習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時,應注意下面幾點:
(1)出示例5后,可以放手讓學生先獨立填寫,然后讓學生在組內互相說說是怎樣想的.
(2)組織反饋,并在全班交流填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種,只要合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當然,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當中.
(3)做一做中安排的內容是在數軸上填寫合適的數,涉及到千米和米的換算.
4.關于練習二中習題的說明和建議.
第1題,是關于物體運動速度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對常見物體運行速度有一定的認識.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再進行反饋.
第2題,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第4題,安排了三組情境(見下圖),分別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個不同的出行路程,應該先讓學生認真看圖,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可以有多種答案.比如,去植物園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車去.對應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時間也是不同的.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