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
學生通過觀察,是不容易看出長方形面積大還是正方形面積大的,可能有的學生會想到用重疊法進行比較,這時可讓學生拿出桌上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和正方形紙片,動手操作用重疊法試一試看能否比出誰大誰小?學生通過操作發現用重疊法也不能比出誰大誰小?怎樣才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出示例2的教室內兩面墻上貼瓷磚的圖。
教師:你能比較出這兩面墻貼瓷磚部分的大小嗎?
教師:現在你有辦法比較出你桌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哪個面積大嗎?(小組討論,抽學生匯報)
教師:對,我們可以把長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數一數格子的個數就知道哪個圖形的面積大還是小。讓學生先動手操作比較桌上兩片樹葉的大小,再抽學生匯報比較方法。
總結:要比較兩個平面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數量的多少來進行比較。
3“統一標準”的重要性
出示例3(沒有分成方格的)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
讓學生先猜一猜,圖a與圖b哪個面積大?
顯示圖a有6個方格,圖b有24個方格,讓學生比較,哪個圖形面積大?
通過課件把兩個圖切割后重合,使學生感受到圖a和圖b面積一樣大。
總結:從這次比較可以看出,如果用數格子的方法進行比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較出結果。
四、課堂活動
(1)在釘子板上圍出你喜歡的圖形,并數出你圍的圖形的面積是多少格?
(2)在格子紙上畫3個面積等于9個方格的有趣圖形(面積相等,圖形的形狀一樣的)。
五、反思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現在你知道給相框裝上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嗎?
面積和面積單位(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35~36頁例3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認識面積單位cm2,dm2,m2。
2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的面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能靈活選用不同的面積單位去測量面積。
【教具、學具準備】
邊長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出示:動物王國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個不停,原來它們在爭論誰的家大)課件動態顯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鋪了24塊磚,而小熊家的地面鋪了36塊磚(兩種磚的大小不一樣,小白兔家的磚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磚要小一些),到底誰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請你們來當“小裁判”。
學生可能回答:
教師:現在有3種不同的意見,到底哪一個“裁判”說得對呢?雖然小熊家的地面鋪的磚的塊數多,但它家的磚比小白兔家的磚要小一些,所以我們并不能以磚的塊數的多少來比較誰的家大,那怎么辦呢?
教師:說得好!要準確地知道面積的大小,就必須要有統一的度量面積的單位,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面積單位。(板書:認識面積單位)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1 cm2
看:演示由4條1 cm的線段圍成的一個正方形,即1 cm2,使學生初步認識1 cm與1 cm2的區別。
量:讓學生從學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個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
教師: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學生看一看,摸一摸1 cm2的正方形,再閉上眼睛想一想1 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們身邊的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 cm2。(大拇指的指甲蓋、寫字本上的田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