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期末復習資料
100
五指記憶法
尾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3、5分=50秒
(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的有很多,而時間單位時、分、秒,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60,即1分=60秒,所以5分就是5個60秒,是300秒。)
4、判斷:分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是1分(√)
(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是1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而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是5小格,也就是5分鐘。)
5、計算經過時間容易出錯。
典型錯例:6:55~7:30,經過了( 1時25分 )。
教學建議:加強學生對經過時間的計算練習。(如教科書第63頁第4
題,64頁第5題)
分數的初步認識(《分數的初步認識》)
一、復習要點
1、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于10),會讀、寫分數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
3、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二、復習方法及注意點
在第七單元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對幾分之一、幾分之幾有了初步認識,會讀、會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比較幾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并能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相信大部分學生學得較好。但畢竟是初次學習分數,可能會存在一些學生對分數的認識不清晰,對比較分數大小等知識點混淆等現象。所以,在復習時既要照顧這些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稍欠的學生,又要考慮讓已經掌握較好的學生的發展,力求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豐富的數學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復習分數的有關知識。由學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揭示用分數表示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加強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含義。通過“涂一涂、畫一畫”的活動,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的同時,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典型錯題
1、把一根鐵絲分成三段,每段是這根鐵絲的1/4。
(分析:只有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才能用分數表示。把一根鐵絲分成四段,沒有說是平均分,有可能分成長短不同的四份,所以不能用分數表示。只有把一根鐵絲平均分成四段,每段才是這根鐵絲的1/4。)
2、因為5﹤6,所以3/5﹤3/6
(分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我們在比較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時,分母大的分數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數反而大,所以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