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4
二、學習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1、看統計表,分析數據。
a:引導學生看書上的統計表。
b:師提問:從統計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發現矛盾,引出新課。
a:如果讓你根據統計表的數據,繪制一個學生身高統計圖,你準備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b:師拿出事先準備的不同空白統計圖,讓四人小組合作畫完。
c:出示學生畫的統計圖,引導比較,發現問題。(學生可以發現:如果每格表示較少的單位,畫出的條形會很長,如果每格表示10個單位或20個單位,雖然畫的格數少了許多,但是從圖中很難直觀地區分不同學生的身高相差幾厘米。)
d:師提問: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f:引出新課:出示書上的統計圖。
3、學看統計圖,嘗試畫統計圖。
a: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發現這個統計圖和前面學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b: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c:引導學生按照示例,把其他兩人的條形補充完整。
d:引導學生討論:在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種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e:引導學生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