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 love animals 》PartA第一課時教案分析
《 we love animals 》parta第一課時教案分析一、設計說明
新教學理念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和興趣,進一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英語語言的實踐能力。
在英語和其他各個學科的融合中,音樂、美術與英語的結合尤其緊密,這是因為 英語歌曲的演唱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的發音,美術可以簡潔明了的表現英語的內容,同時使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隨著音樂得到發揮,隨著美術而創新思維,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案例教學內容為 pep 第一冊第四單元《 we love animals 》.動物的特點各不一樣,有的靈巧、有的笨重、有的詼諧、有的滑稽,如果把這一課上成一節表演課,讓孩子們和著音樂扮演各種動物,那正好和孩子們活潑、好表現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有助于加深孩子們對動物朋友的認識,培養他們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同時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達到語言學習的目。
二、學情分析
本節授課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該年齡階段的孩子天真、活潑,喜樂好動,具有強烈的表現欲和對大自然渴望了解的迫切心情。他們的想象能力豐富,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和幻想,這就要求老師為他們提供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這個開放需要融合,讓英語語言的學習和實踐貫穿于 多 學科的活動中,讓孩子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從而使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這個年級的同學都是英語剛起步的同學,因此,老師設計的活動應該是難度小,比較富有童趣。這一年齡的學生注意力短暫,對事物有一種不可排解的新鮮感,他們形象思維發達,喜歡生動活潑的講解。由于他們的英語基礎只是剛剛起步, 如果單詞的學習只是枯燥的模仿,就很容易使學生在入門階段就覺得英語難學、枯燥、產生畏難情緒。所以我在這節課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交替使用,盡量使學生始終處于新奇、注意力集中、穩定、學習情緒高漲的良好氛圍之中。
三、教學設計
1、核心任務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設置的總體教學目標,結合本單元的實際教學內容,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a 、知識目標 :學生能聽、說、認、讀 使學生能掌握六種小動物的名稱: monkey 、 dog 、 duck 、 panda 、 cat 、 rabbit.
b 、能力目標:能夠聽懂指令,如: act like a …,并能做出相應的動作。
c 、能聽懂并試著說look! i have a … 并能在實際情景中運用。
d、延伸滲透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美好情感。
2、語言任務:
師生是教學中的兩個主體,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角色要適時變換,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才會成為師生間共同參與的多維活動。
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表演、模仿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既是活動的總設計,又是活動的導演,同時還是示范者,巧妙地運用動物的聲音,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表演各種動物。學生既說又唱,既演又想,手、腦、口、耳、眼、肢、體并用,靜態、動態結合,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真正用感官和心靈去體驗英語語言及其運用。
3、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