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
“語文”的事兒——語文意識燭照下的語文教學之道
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王崧舟
孔子拜師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小學語文教材中,這是第一次出現有關孔老夫子的課文。我理解編者的良苦用心,大家知道,以往的教材是沒有孔子的,孔老二被打倒了,被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是不是?現在不同了,中華民族要復興,硬實力上去了,軟實力也要跟著上去。那么,我們的軟實力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強?這些都是大問題。前不久剛剛去世的任繼愈老先生,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他生前曾經感慨地說過,家國要有支點,家國的支點必須落在文化上。現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學院,兩千多所,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我們的文化輸出戰略,中華民族要復興,文化的復興一定是重中之重。美國人通過好萊塢輸出他的文化,我們呢,通過孔子學院輸出中華文化。文化血脈的延續和壯大,必須通過教育。
我是在這么一個背景下解讀《孔子拜師》的,可能過于宏大、過于崇高了。宏大就宏大吧,反正宏大也不犯法。我們回到課文中來,孔子向誰拜師?老子。那時孔子在魯國,山東曲阜,老子在天子腳下,河南洛陽。孔子不遠千里,風塵仆仆,風餐露宿,總算到了洛陽城門口,老子站在城門口,迎候孔子,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其實,老子當時的角色,跟任繼愈老先生是一樣的,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能夠讀很多書,讀很多經典,所以老子特別有學問。
就這么一段文字,我們不妨用心琢磨琢磨,看能不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語文點。我說兩點,第一點,大家看,老子說了一個詞——“迎候”,很有些味道。說“迎候”,不說“等候”,也不說“恭候”。這也就是老子,說話的度、分寸、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
不信,你用“等候”試試看。“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里等候。”什么感覺?沒感覺。“等候”,中性的,不冷不熱,沒有溫度。是不是?你再用“恭候”試試看,“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里恭候。”什么感覺?矯情!太過了!這不是老子說的話。“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里迎候。”味道不一樣,背后折射出來的是什么?一種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教而教,用老子自己的話說,“無為而無不為”。很多人讀老子都斷章取義,只強調“無為”,認為老子消極避世,老子說過這樣的話嗎?老子追求的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他沒避世,沒放棄,沒消極等待。不教而教,就是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力行說話,把教育的意圖隱藏起來,不告訴你,但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教育人,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人格魅力。老子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在這里迎候”,不教而教。他從什么時候開始做孔子的老師?就從這時開始。“迎候”值得嚼一嚼,否則,老子要生氣的。
第二點,孔子說“學生仲尼,特地來拜見老師”,能這樣說嗎?文中孔子自稱“孔丘”,這里改稱“仲尼”,行嗎?這個有點難,因為它涉及到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到“五四”已經基本斷了,我們現在去傳統是非常厲害的。傳統中,中國人的名字是非常講究的,通常一個男子,他有姓、有名、有字、還有號,名、字之間是有關聯的,或近義、或相對、或用典。毛澤東,姓毛,名澤東,字潤之, “潤”、“澤”二字同義。張飛,姓張名飛字翼德,為什么是“翼德”?他要飛,要飛就得有“翼”不是?關羽,姓關名羽字云長,有了羽毛,長空萬里任我行。當然,名和字也有區別,這就涉及到我們傳統中的“禮”。不是隨便什么人可以叫名,或者可以叫字的,這后面是有講究的。比如說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里排行老二,綽號孔老二。孔子有個哥哥,是個瘸子,孔子的母親顏氏,因為生了個瘸子,心有不甘,就跑到曲阜附近的尼山去求神,去祈禱,希望再生個孩子,能健健康康、齊齊整整的。結果,精誠所至,生下孔子。為了感謝尼山之神,父母就給孔子取了這樣的名和字。名“丘”,丘是小山的意思,指的就是那座尼山。字“仲尼”,仲指排行老二,伯是老大,尼指尼山,因為正是尼山之神給孔子的父母帶來好運。名和字在起法上是有區別的,“名”是一個人出生以后,父母給他起的,一般情況下供父母、師長叫喚,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對人自稱時,為表謙卑,也叫“名”。“字”呢,是長大以后取的,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弱冠之禮”,即成人了,就可以有自己的“字”了。“字”在什么情況下用呢?第一,平輩之間;第二,朋友之間。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