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仆仆”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體會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聯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4.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孔自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質。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有關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資料。
2.預習課文,對不理解的字詞通過查字典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仆仆”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體會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教學流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中華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打開這扇門去認識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畫像)。
2.課前作業檢查:大家收集一些有關孔子的資料,如:孔子的生平、言論及治學思想等。現在來交流一下,一起來認識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3.今天課文會講他的什么事呢?
揭題,讀題:孔子拜師。
質疑:誰?干什么?那么在拜師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事情呢?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自讀課文:要求:
(1)聽錄音讀課文,糾正自己的發音問題,做上記號。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交流:
(1)出示詞語,認讀。(重點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能用查字典、聯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3)課文中到底寫了幾個人?讓學生認識到古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稱。如孔子、老子等。
(4)交流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時,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認識,其他學生養成仔細聆聽的習慣。說得簡單和詳細都可以,關鍵在于語句通順,口齒清晰)
3.以最后一段話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體會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出示:“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1)齊讀。
(2)師:你認為孔子和老子的學問怎樣?(理解課文里的詞語──淵博)
(3)師:他們的品行又怎樣呢?生默讀,邊讀邊找相關句子。并提示學生把自己的體會批注在旁邊。
4.交流讀書感受。
(1)談孔子
a、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b、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重點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并造句),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c、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
d、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e、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f、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a、“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
b、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交流,綜合談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在學生的交流中,在學生的評價中,自然而然地引導他們去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質,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評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