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實錄
師評:你讀得詩情畫意。誰再來?
一生讀。
師評:雖然是個男孩子,但嘹亮的聲音恰到好處地讀出了西湖的風韻。
一生讀。師及時糾正讀音。
一生讀。
師:孩子,告訴老師,你叫什么名字?依老師看,你干脆改名叫蘇小軾吧。
誰再來?
一生讀
師:誰能背啦?
一生背。
齊背。
師:其實蘇軾和西湖還有這樣的緣分,讀讀這份材料,你又會讀懂什么呢?
屏幕出示材料。生自讀。
生:我知道了蘇軾在杭州作知州,他為西湖疏通河流,還造了蘇堤。
師:不光是蘇軾和西湖有緣份,我們的詩人白居易也和西湖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游了西湖后寫下了“錢塘湖春行”,自己讀讀,可以聯(lián)系注釋去理解。
生自讀。
師:只能深入詩的字里行間,你才能真正讀懂它,誰來讀?
生讀。(二)
生齊讀
師:為了紀念白居易,我們把白沙堤稱作白堤。
師:誰來背背像這一類的古詩。
生背平時積累的古詩(二生)
師:布置作業(yè)。
師:下課
我的感受:
此堂課,趙老師一直在引領孩子們反復誦讀和想像畫面,讓孩子們從含蓄的詩句中領略西湖的美景。歷來,上古詩有三種境界,一是反復誦讀,理解詩意;二是想像畫面;三是體悟意境。我感覺趙老師前兩者都做得很到位,但第三種境界似乎還有些欠缺,孩子們更多的理解或許只在詩句的表面意義。還有后面老師講到西子所住的地方和西湖相近,這好像是不對的,有很多歷史資料可以查明,西施所住的地方其實離西湖很遠,整首詩,在我看來,最出彩的是第三、四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千古以來,我看到過的比喻句中最出彩的一句,為什么好?其實不用作太多的解釋與分析,一剖解,什么都破壞了,什么都沒有了,真正的美與好,是說不出理由的,為什么要去找很勉強的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