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師:那,我們再一起讀讀課文的“眼睛”吧!
生:(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二)糾正文本之失
師:課文第5自然段圍繞題目寫了什么?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生:(讀)
師:這一段寫了什么?
生:課文第5自然段寫坦克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教師出示戰場上的坦克圖片和課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看著這幅圖片,說一說: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生:(用手指坦克的“鐵屋子”和“炮口或槍口”)
師:再用心讀讀這句話,想一想:有不有詞語用得不夠恰當的地方?
生:“大顯神威”用得不恰當。
師:是嗎?
生:“合二為一”用得不恰當。
師:好!來,我們為這位同學的發現鼓掌。(見學生沒反應)管他的,先鼓了掌再說。
生:(鼓掌)
師:大家都“莫明其妙”地把掌鼓了。為什么我要提議給這位同學鼓掌呢?想一想。
生:因為他發現了問題。坦克只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不能大顯神威,還必須要輪子和履帶,所以這里的“合二為一”用得不恰當。
師:該怎么改?
生:這里不是合二為一,而是合四為一,除了“矛”和“盾”的集合,還應該有輪子和履帶。
生:鐵屋子里還有方向盤,應該是合五為一。
生:鐵屋子里的東西很多,還有座椅,儀器……
師:說也說不完,怎么辦呢?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說?
生:省略號。
師:省略號是一種標點符號,能表達說也說不完這個意思。如果用一個詞語呢?
生:等。
師:好,添上一個“等”字!那么,這個句子中的“合二為一”怎么改?可以換成什么詞語?
生:集合起來。
生:集中起來。
生:集于一身。
生:合為一體。
師:對。除了換成這些詞語還可以換成“融為一體”等。這樣的話,課文中的這個句子我們就可以改為——
生:(齊讀)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等合為一體,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同學們真的很聰明呢!不但會發現課文中的疏漏之處,還會糾正。咱們班今后肯定會出文學家、語言學家呢!即使當企業家,也會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呢!來,我們自己表揚自己一次。
生:(鼓掌)
師:但是,我還是有一個疑問,既然坦克是集很多東西的優點于一身,為什么大家在修改這個句子的時候始終沒有刪去“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等字眼?
生:因為它是文章的重點。
生:因為它與題目有關聯。
師:因為題目是——
生:(齊讀課題)矛和盾的集合。
(三)活化戰斗之境
師: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寫了坦克的“大顯神威”?用筆畫出課文中的句子,再讀讀!
生:(教師出示課文片段,學生朗讀)
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從這段話中的哪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生:哇哇直叫。
生: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哦。你是從德國兵的害怕和失敗看出來的。你能讀出德國兵的害怕嗎?
生:(朗讀,但味道不夠)
師:聽你朗讀,我感受到了德國兵的一點害怕。誰來朗讀,讓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德國兵的害怕?
生:(朗讀)
師:讀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國兵逃跑的場面,坦克的確是“大顯神威”呀!來,一起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