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媽媽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了算術真有用,第二層意思是假設當初不是數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隨便挖坑埋箱子,那現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時,這里也滲透著,科利亞也是照媽媽的樣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為什么挖不著呢?怎么算術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這里又為下文埋下了伏筆。比較句子,體會“如果……就……”的用法,練習用其說一句完整的話。讓學生先比較兩個句子:一個是媽媽的原話,一個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表達意思有什么不同。“如果……就……”是假設句,先假設那么去做,就會出現后來的結果。練習說話,先用課文中的內容說,再另外說一句話。媽媽如果當初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如果我現在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就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6)學習課文8~12自然段:①讀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科利亞是怎么挖木匣的?填空:科利亞從家門口(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沒有找到匣子。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有找到。科利亞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說明挖得面積比較大,還是沒挖著。②學習9和10自然段:讓學生小聲讀課文,想:當小伙伴們笑科利亞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理解“也許”,是可能的意思。讓學生反復讀第十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科利亞心想:自己的方法沒有錯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沒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會被法西斯挖走。從科利亞的話中,暗示了他當時思維的過程,所以想來想去,認為“這里面一定有原因。”換詞練習,體會仍然的意思。“還是沒有找到!“依舊沒有找到。”“仍舊沒有找到。”“依然沒有找到!③讀課文第11自然段: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從“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想。”看出科利亞遇事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科利亞的話中體會三層意思:一是經過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當時很激動,會很大聲地告訴大家,用了嘆號。二是找到了為什么挖不著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會馬上找到木匣的。讓學生體會當時科利亞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④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齊讀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⑤再細讀第二大段,然后填空和判斷:填空:科利亞開始沒有找到木匣的原因是(木匣是四年前埋的,那時年齡小,步子也。,后來他摸著腦門想,終于挖到了木匣,原因是(現在他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一倍,不應當量十步,而是又重新量五步,就挖到了木匣)。判斷哪是正確的答案;媽媽很快挖到箱子的原因是:媽媽記性好。( )箱子沒有被人發現。( )媽媽是成年人,四年中步子變化不大,所以量了三十步就挖到了木箱。科利亞挖不到木匣時是怎么想的?沒有埋好,被法西斯挖去了。( 。是不是記錯步子了,會不會那時我數的不是十步?( )那時我年齡小,步子也小。現在我長大了,步子大了一倍,不應當量十步,而應當量五步。( )(7)歸納第二段的段意:本段寫的是科利亞挖木匣。3.學習課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