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科利亞的木匣第二課時
4、借助《刻舟求劍》體會
〖設計理念〗創設情境說啟示、悟道理,使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達到和諧統一。
四、自然結課
五、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挖不到→挖到
事物變化
課后反思: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作者通過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事物都會變化,我們做事情的方法也要變化.課文描述的故事脈絡清晰學生能通過閱讀大致弄懂.但是課文蘊含的道理,以及怎么從敘事中領悟道理進而明白通過敘事來講述道理這種文章體裁,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整堂課的設計思路,我主要圍繞“挖木匣”來展開教學。課前熱身,說說你最心愛的玩具,說說要是玩具不見了你會怎么樣?在和他們的談話中為下面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在體會“挖不到”中,我讓他們自己理解比較,從而明白挖不到這樣的一個事實。那么在具體的“挖木匣”這個環節中,主要是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發現,分析,最后明白挖不到的道理,然后明白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事物會發生變化這樣一個道理。整堂課下來,雖然初步達到了教學的效果,但是還是存在著不足,以下我將這堂課的不足。
一、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
新的教育觀認為: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通過有目的的交往而實現的受教育者自我構建的一種實踐活動。有句話很好地詮釋了教師所擔當的角色:“教師的職責表現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為,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薄
我這堂課當中,雖然也考慮了以學生為主題這樣的理念,但是在充分啟發學生思維,讓他們能夠大膽,主動,積極地暢所欲言還做的不夠。大部分學生還是主要圍著老師的思路轉,或者在根據別的同學回答的內容繼續回答。于是,感覺整堂課中學生的聲音不夠亮,不夠出彩!
二、如何更好的在朗讀中體會,在感悟后朗讀
如何指導學生讀好書、愛讀書,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的問題。大量教學實踐證明,閱讀教學要落到實處、搞扎實,就必須從最根本的朗讀上多下工夫。教學中要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把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作為閱讀教學的根本。它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體現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本體,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在朗讀教學中的落實。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地設計,精細地點撥,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完成對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和鑒賞,既簡化教師的講析,又增加思維訓練的力度。
這堂課中,雖然也注重學生的朗讀,但是在指導的時候卻比較缺乏,他們的朗讀還不夠到位,不夠體現層次性,沒有讓他們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中得到啟發。所以以后的教學中,還應該更加注重朗讀教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