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專列》說課
貝蒂不在乎饑餓、寒冷、疲勞的三重困難,只在乎 。
在學生深切體會后,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真情體驗朗讀句子。學生朗讀后,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感受貝蒂對燕子的關(guān)愛之情。(紅字板書:關(guān)愛)帶著體會到的感覺,再一次深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個性朗讀時要強調(diào)評出孩子們在朗讀過程中的優(yōu)點。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我始終緊緊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讀中,入情入境,以讀導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文本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思維,發(fā)揮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接下來,我以“我們的貝蒂是這樣地關(guān)愛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尋找燕子的過程中,這樣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個!還有誰呢?”以這樣的句子為過渡,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居民們: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漫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這里可以進行學法遷移,引導學生根據(jù)課后第二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2)組織集體交流時可以這樣點撥:“紛紛”:很多居民走出來。這居民當中都有誰呢?“可能有……可能有……”讓學生感受人們都在行動。“四處”: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讓學生感受人們到處尋找,不畏艱辛。
理解后,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朗讀時,注意以情感人,我是這樣導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叢林里,或是雪堆下,紛紛尋找燕子。這么多地方,容易找嗎?年邁的老奶奶,體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時,會寒冷,會饑餓,也會疲勞,我們來讀這個句子。
教師用自己的激qing感化著學生的心靈,用自己最誠摯的情感,帶領(lǐng)學生走進那個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隨那里的居民一起來尋找瀕臨死亡的燕子,讓自己的情感體驗感化著學生,引領(lǐng)學生一起走進文本,進入文本的內(nèi)核,那么,朗讀就達到了效果。這就是我這一個導語設計的用意所在。
用“關(guān)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過度后,再引導學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個提問:“這是怎么樣的專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學習,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歐洲瑞士的一個車站,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diào)列車正準備啟程,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車開動了。載著燕子的列車,帶著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類致謝。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切體會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讀給同桌聽,相互進行評價,共同提高。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中嘗試著去感悟。學生學語文是非零起點,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師去扶,這樣更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xiàn)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21世紀公民所應具有的素質(zhì)。所以,在我的設計中,我時刻“以人為本”,倡導“自主與合作”的交互學習,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樓閣”,盡量做到師生、生生、生本真正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