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專列》導學反思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重點詞句,我從課題入手,啟發學生質疑,以重點問題引入對重點詞句的品讀。板書“燕子專列”這一課題后,我便引導學生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心中出現了什么疑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很快提出:為什么會有“燕子專列”?燕子會飛,為什么還要用專列送?等諸多問題。我以“燕子會飛,為什么還要用專列送?”為突破口,為學生走進文本搭建了平臺,確立了探究的方向。
二、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在小組中相互交流、討論,共同學習,形成互補,達成共識,然后全班匯報展示。在小組充分合作學習的情況下,指導學生進行匯報展示,小組長給小組成員分派任務,匯報時,有條不紊地進行,每個同學都有了展示的機會,都得到了鍛煉,一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三、感悟理解,注重朗讀
《課標》明確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也注重讀的形式多樣化。例如:學習第二自然段,理解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煩,面臨什么樣的危險。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抓住“氣溫驟降”、“長途跋涉”、“饑寒交迫”、“瀕臨死亡”等詞語進行品度理解。對課文第三段——“人們不畏嚴寒四處尋找燕子” 對重點句子“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嚴寒,頂著漫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抓住帶點的詞語進行體會。第四自然段——“小貝蒂不在乎饑餓、寒冷、危險,只在乎燕子”的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從“凍僵、僵硬、皚皚白雪、凍得通紅”,感受到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為弱小的、更需要保護的燕子,進一步感受了人們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博大的愛心。對這幾部分內容的教學采用了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師引讀、多次合作朗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達到了語言積累,升華情感的目的。而且在朗讀中,我保證了學生充足的讀的時間,重視了每個學生個體的學習,適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達到學生的心、作者的心、教者的心三者合為一體的效果,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直覺感悟能力。而且通過適時的引導,讓學生每一次讀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讀都有收獲,每一次讀都能使自己與文章的情感更貼近。
四、形式單一 , 缺乏反駁
本學期構建高效課堂,進行小組建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匯報展示,還在起步階段,處在摸索之中,所以在教學中,注意了小組合作學習,卻沒有注意到形式單一,有的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采取對子互學的方式進行。在指導小組匯報展示的過程中,注意了小組成員的發言,卻忽視了其他小組成員的補充意見,反駁意見。這些在今后的教學中都應該予以改進,不斷地完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