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三》備課材料
平常爸爸媽媽上班很辛苦,要很晚才回家。回家之后,還要做飯,他們很累。而我放學回來得早就把飯做好,讓爸爸媽媽回來就可以吃我做的飯。這樣,他們就不是很累了。晚上他們回來如果心情不舒暢,我就給他們吹一吹薩克斯,他們聽到悠揚的曲子,心里就很舒暢了。
有一次,爸爸出差去了,媽媽病了。我天天給媽媽倒水遞藥。有一天晚上,媽媽咳得很嚴重,我正準備起床給媽媽拿藥來吃,媽媽說:“不用去拿,沒有什么的,兒子。這會兒刮著大風,你會感冒的,還是不用拿了。”我說:“不,您咳得這么厲害,要是不去拿藥,您的病會加重的。”說完,我就趕忙穿起衣服,幫媽媽找來藥,倒上開水,然后讓她吃下去。過了幾天她的病就全好了。
還有一次,我去外婆家。一進門,我就看見外婆在打掃衛生,累得腰酸背疼的。我就說:“外婆,您歇一歇吧。讓我來給你按摩按摩。”
怎么樣,我很孝順吧?你們呢,小朋友?
2、諺語: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兩腳不出門,難知天下事。
追逐雙兔兩落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3、成語故事:
反裘負薪
魏文候是戰國時一位聰明的君王。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見路上一個人反穿著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為正),背著柴行走。文侯問他:“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皮裘背柴呢?”那人說:“因為我太愛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說:“你難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壞了,皮裘上的毛就會失去依托了嗎?”
第二年,魏國東陽地區上貢了平時十倍的錢糧,大臣們都向文侯祝賀。文侯卻憂心忡忡,說:“這不是一件好事啊。就像那個反穿皮裘背柴的人,因為愛皮裘的毛,忘了皮裘的里子更重要。現在東陽的耕地沒有增加,老百姓的人口沒聽說增多,可是錢糧卻增加十倍,這一定是當地官員盤剝得來的。我聽了心里忐忑不安,擔心這樣下去,國家不能安定,你們為什么要向我祝賀呢?”
舍本逐末
戰國時代,齊國為了和趙國加強外交關系,就派使臣訪問趙威后。趙威后接過使臣的獻禮,還沒打開信,就先問使臣說:“貴國的情形怎么樣了?莊稼好嗎?人民好嗎?還有你們的君王也好嗎?”使臣聽了,心里很不高興,就回答說:“我是奉君王之命來問候你的,你不問我們君王的情形,卻先問莊稼和人民,這樣未免先*后貴了吧!”趙威后笑著說:“你的觀念錯了,想想看,沒有莊稼,哪會有人民呢?沒有人民,又哪來的國君呢?難道要先舍根本去問末節的事嗎?”
“舍根本,問末事”這句話就被后人引申為舍本逐末,也就是沒有注重根本,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舍本逐末”的意義和“舍本問末”有點不同,逐末是專門追逐微小的利益,就像商人做生意,不去注意投資的數量,反而先計算微小的利益,結果為了微小的利潤,損失了很大的投資。其實,這句成語是諷刺那些短視的人,不從遠大的將來打算,卻斤斤計較眼前的利益,結果因小失大,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