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發展,拓展思維——《月球之謎》教學案例
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本課教學圍繞課文的重點內容,以運用想象、資料交流、互相質疑等方法,引導學生就自己掌握的資料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宇宙奧秘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基點,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促進學生情感的不斷升華,以達到多維教育目標的有效整合。一、想象是創新思維的翅膀
1、展開聯想,直奔主題
課件出示:在空靈的音樂聲中,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遠的天空,穿梭于云絮之間。在明月的照耀下,水光粼粼,異常神秘、美麗。
師:同學們能說說自己的感覺嗎?
生1:感覺很美麗。
師:很籠統,整體的感受。不錯。
生2:月亮圓圓的,很亮。我們仔細地看,就能看到上面好像有許多東西……
師:看清上面有些什么了嗎?
生3:模模糊糊的,可能是山吧。
師:嗯,看得仔細,而且善于想象。不簡單!
生4:我想起了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5:我也想到了一首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境,飛在青云端。”
生6:我想到了月亮上面有一個月宮,里面住著嫦娥和玉兔。
師: 看到月亮,人們不禁產生了豐富的想象。
出示句子:“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 請學生讀句子。
教師: “遐想”可能會是什么意思?
生1:是“夢想”的意思。
生2:是“想開去”的意思。
師:了不起,馬上就學到了一個很好的詞。那么人們會有哪些遐想呢?
交流,并記錄:1月亮為什么會發光?2月亮上到底有沒有嫦娥和天宮?3月亮上有沒有人住在那里?4月亮上是不是和我們地球一樣的?5月球是從哪兒來的?6月球年齡有多大?……
教師:那么多迷,那么今天我們就通過課文來解開謎語。
語文到底是什么?它是人們表達和交往的工具。“月亮”是一個詞匯,也是一個概念,老師把它表現為一個生動的形象,一種詩的意境,讓學生融入這般詩情畫意中,感受月夜的寧靜與安詳,經歷情感的體驗。那么語文就化為感性的存在,美的存在。小學生不會拒絕直觀,更不會拒絕美。學生在感受的基礎上,有感而發,辭出真實,擴展了知識容量,豐富了詞匯積累。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積淀出發,開辟主題化的廣闊空間,去實施生成性的教學。課文的第一句語言非常優美,教師以第一句為思維訓練點,聯系上下文提出:“人們都會有哪些遐想呢?”引發學生把自己的認識與課本知識相碰撞,促使學生探究活動的進行。而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在對話文本的探究中繼而生成新的謎,以促使進一步的探究學習。學生得到了足夠的自主空間,展開合理想象,體現了無限的學習張力。這些生成的問題都是源于學生的需求由學生自己產生的,學生通過學習解決的是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為自己的需要而學習”,學習變得主動而富有現實的意義。這個環節教師只以一個問題就打開了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發散思維得到了有效訓練,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導入課文的主要內容作了極好的鋪墊。
2、比較想象,深化主題
課文的第二個自然段是對月球表面奇異景象的描寫。教師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觀察月球的圖片。在學生整體感知文意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文本,展開聯想,通過比較地球與月球與的不同,來進一步感悟月球的荒涼。學生依賴已有的文化知識、科學知識、生活閱歷,在聯系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聯想想象的空間,運用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比較,設想月球上的情景。不少學生想象豐富,感悟深切:
生1:月球的天空黑沉沉的,地球白天的天空湛藍深遠,夜晚才是黑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