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發展,拓展思維——《月球之謎》教學案例
生2:月球上死氣沉沉,地球上生機勃勃。
生3:月球上盡是環形山,地球上有各種各樣的山,有光禿禿的山,有綠油油的山,還有奇形怪狀的石山。
生4:月球上沒有小動物,那是一個多么寂寞的地方啊!地球上萬物歡歌,又是一個多么熱鬧的地方啊!
生5:我喜歡神秘的月球,更喜歡我生活的地球。地球的天空是那么高遠湛藍,森林郁郁蔥蔥,河水清澈見底,空氣清新甜潤,萬物生機勃勃。地球是一個多么美麗的世界啊!
經過品讀、感悟,學生源于生活實際而又超脫于生活現實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并將知識內化成了自己的能力,閱讀教學也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這一教學環節是使學生通過比較,去發現月球與地球的不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讀懂課文的過程。因為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投入其中。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覺地運用自己積累的詞語和句子來進行描述,這樣就很輕松地達到了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的目的,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同時在比較中,學生進一步領略到了月球的神秘,并生發出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種幸福感。可以說,此環節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進,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并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二、交流是創新思維的平臺
對于月球的來源說,學生搜集到了不同的資料。這時,教師就給學生創造一個交流的平臺,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感悟之后進行互動交流,通過讀、議等形式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發表自我見解,提高閱讀效果。教師先讓學生讀課文,再根據搜集的資料,談一談自己對月球來源的看法。學生討論后,各抒己見:“我相信同源說。有些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月球是46億年以前,與地球一樣是宇宙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也有科學家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從地球分裂出去的。這是分裂說。”“我搜集的資料表明,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入,意外地進入了地球的軌道。這種學說叫俘獲說。”學生在交流中產生真切的感受和領悟,通過自我理解與情感體驗,對作品進行自由、廣泛、深入的討論,最終形成更好的自我認識與解悟,其閱讀能力便上了一個層次。
無疑,交流已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展現學習主體間視界的融合、情感的交流和理性的碰撞。學生的互動交流必然引發閱讀個體展開聯想和想象的雙翅再現作品的形象,領悟作品深刻的內涵。這一環節自然地把資料交流和引導學生深化對文章的理解結合起來。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整理成序,并運用自己內在的語言系統表達出來。在充分了解月球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月球的興趣。所謂“集思廣益”,交流讓學生學會傾聽、表達,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學會接受別人的觀點,從而達到訓練思維深度、廣度的目的。)
三、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靈魂
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只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省略號,它表示文中的列舉沒有窮
盡,月球之謎還有很多很多。省略號使文章結尾具有了開放性,并給學生提供了質疑的廣闊空間。教師讓學生聯系課文所列舉的月球之謎,兼顧搜集的資料,展開質疑:月球還有哪些未解之謎?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然后派代表匯報。學生的疑問層出不窮:“月球的起源有三種學說:俘獲說,同源說,分裂說。到底哪一種學說才是對的呢?”“月球與地球誰的年齡更大?”“當時宇航員從月球上帶回了四種土壤。做完實驗后發現,第三種土壤具有殺菌的本領,其他土壤與地球上的土壤沒有什么分別。為什么同樣是從月球上帶回的土壤,有的可以殺菌,有的卻不可以殺菌呢?”“宇航員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品中,含有純鐵粒子。這些純鐵粒子帶回地球后,好多年都不生銹。真是令人不可思議!”。對于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教師予以充分肯定,對于不夠好的問題,也不否定,重要的是學生參與品讀、討論、交流、聯想,積極質疑,對作品有了更深層的解讀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