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以這樣一次非洲之旅導入新課,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板塊——把握文章脈絡,初識少年;
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脈絡。并思考:非洲少年為什么要送給我木雕小象墩?從而引出文章的中心句: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此時板書: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質疑:從哪里看出他把我看成朋友,他為什么把中國人當成是自己的朋友呢?
(由這兩個問題切入課文的重點段落:作者與少年的兩次見面。由此進入教學的第三個板塊。)
第三板塊——品讀初次見面,體會“遺憾”;
抓“遺憾”組織教學是這個板塊的中心環節。
首先出示課文的第九自然段: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中國而感到遺憾。
讀這段話,抓住兩個“遺憾”設疑:作者為什么感到遺憾?少年又為什么感到遺憾呢?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品讀1-8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語句。接下來,學生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體會兩處“遺憾”,凸顯全文的主要矛盾。通過理解為什么遺憾,如何彌補遺憾,輻射全篇。)
(一)我首先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遺憾。
伴著非洲擊鼓樂的節奏出示非洲木雕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非洲木雕的迷人魅力。
再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在大瀑布的不遠處,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藝品的攤點。木雕,是非洲最常見的工藝品。攤點里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想到朋友的叮囑,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地挑選。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幾個坐凳上。說是坐凳,其實是一個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馱著一塊寸把厚的樹樁。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正要掏錢購買的時候,我卻猶豫了: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想墩子?
(著重理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捧著”等重點詞語,感受作者對木雕的喜愛,然后將“喜愛”與“猶豫”的兩種矛盾心情做對比,體會作者的遺憾之情。相機板書“遺憾”。)
(二)感受了作者的遺憾之情,再重點理解少年內心的遺憾。
出示作者與少年的第一次對話:
“買一個吧!”坐凳的主人是個十五六歲、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
“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
分角色朗讀對話,體會少年非常希望作者能買下木雕的心情。接著,探究少年的遺憾,不僅僅是因為作者沒有買他的木雕,更重要的是因為作者是一個中國人。
(可是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每天游人如織,少年為什么會因為一個中國人沒有買他的木雕而感到遺憾呢?由于學生對中非之間的國際交流所知甚少,因此體會少年的遺憾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
我讓學生們交流自己搜集的與中非國際交流有關的信息,再適時補充一些歷史圖文資料。(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