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在上世紀60年代,面對非洲貧窮落后的現狀:
①周恩來總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國訪問,不遠萬里捎去中國人民的問候。
②非洲的醫療設施非常落后,中國曾派出了100多個醫療隊支援非洲,為非洲人民送去健康。
③中國援助修建了著名的坦贊鐵路。為修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人民幣。有64個中國人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通過交流相關信息和對歷史資料的補充,增加了學生對中非友誼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國人民對非洲人民的無私援助和關愛,在非洲是多么的深入人心。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在此基礎上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進行拓展想象練習:
此時此刻,少年的內心無法平靜,他忘不了作者( )時的喜悅,忘不了作者( )時的猶豫,更忘不了作者帶著( )離去的身影。他想:一定要( ),因為( )。于是,他( )。
讓學生揣摩少年的內心世界,對小木雕的由來進行補白。從中領悟到:
少年忘不了作者(選木雕)時的喜悅,忘不了作者(買木雕)時的猶豫,更忘不了作者帶著( 遺憾 )離去的身影。他想:一定要( 送一個小一點的木雕給我 ),因為(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于是,他(可能去別處買了一個,也可能自己精心雕刻了一個…… )。
(在這一個環節中我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鼓勵學生多角度想象小木雕的來歷,
感受少年淳樸、善良、知恩圖報美好品質,初步理解了“朋友”的含義。 然后由拓展想象再回歸文本,進入第四板塊。)
第四板塊——研讀再次見面,領悟“朋友”;
充滿著感恩之心的少年在與作者第二次見面時,送給了作者一件精致的木雕小象墩,彌補了作者的遺憾。我先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10-15自然段,畫出描寫人物語言、神態的句子來研讀。再重點指導朗讀、感悟作者和少年第二次見面時的對話。
出示對話: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啊!原來是一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
“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
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從詞語“沉甸甸”中體會禮物的珍貴和作者的感動,相機板書“感動”;從“暮色中專門等候” “不用錢”體會少年的真誠。)
然后再出示: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
“太好了!……”
“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是朋友!我們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