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
古時,按習慣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陽,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謂「祭日祭月不宜遲,仲春仲秋剛適時」,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為人們所重視到了唐代,才逐漸被人們重視,因為皇宮里傳出了一個有關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宮的傳說。據《唐逸史》記載﹕
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自于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見聞》中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盡是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初見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蘇東坡曾稱贊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是飴糖。
到了元代,相傳有一次中秋節前,泰州人士張士成暗中串聯,把寫著「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滅元朝的紙條,藏在月餅中互相傳送,相互聯絡。到了中秋的晚上,家家吃罷月餅,紛紛奪取菜刀,造反起義,反抗元朝統治者,從此以后,吃月餅之風大盛,以紀念這一節日。
到了明朝,祭月之風甚行。明世宗還派官員大興土木修建了夕月壇,即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這是專門宮朝廷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親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時,中秋還在大內禁宮中舉行祭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