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飄香》課堂教學實錄
師:你們評評看她讀得像嗎?
生:我覺得她讀得像。特別是“小心地摘”和“雙手捧著”這些地方讀得讓人感到小女孩摘花瓣真的是非常非常小心。
師:你聽的真仔細,請你也來讀一讀,小心地摘一片花瓣。
生:(指名有感情的讀)。
生:她剛才“跑遠了”好象小女孩真的跑得飛快,跑遠了讓人看不到一樣。
師:你真用心,別人讀書的時候,你一邊讀一邊想象,眼前似乎真的浮現了小女孩的身影。那請你也來讀一讀
生:(指名有感情的讀)。
師:讀得這樣好,相信一定會演得很好。請你演一演,老師來幫你配音。
(師生合作表演,結束時贏得同學的掌聲)
[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是以演代講,符合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并不盲目的追求課堂的熱鬧,而是巧妙的引導學生在表演前積極地內化語言:先引導學生質疑,理解難懂的詞語。再引導學生找出摘花瓣的動作以及怎樣完成這一動作的。最后引導學生評讀這一段文字。正因為語言內化得到位,所以當學生將語言再外化為動作表演出來時才顯得準確自然。學生點評的過程中能抓住關鍵的詞語,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見是訓練有素的。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滲透了“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匠心獨具。]
師:老師想問問你,為什么摘花瓣前,你在月季花前面停留了好一會,你在找什么呀?
生:我停在那是想找出一片帶露水的花瓣把它獻給生病的媽媽。
師:為什么一定是要帶露水的花瓣呢?
生:因為這樣的花瓣是最美的。
師:謝謝你的表演,也謝謝你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還有沒有其他同學有問題想問她的?
生:我有一個問題。花瓣很美,由花瓣組成的花應該更美,那為什么小女孩只摘花瓣,不摘整朵花呢?
生:我來回答。因為在第5節中小女孩說:“她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說明她很喜歡花。
生:我同意這種說法。花是給大家欣賞的,小女孩大概不想把大家喜歡的花摘走,影響這里的美,所以只摘花瓣,這樣就不會影響別人欣賞花了。
師:這么乖巧、這么懂事的女孩,如果她摘了你家門前的花瓣,你會責怪她嗎?
生:不會。
師:為什么呢!
生:小女孩摘花瓣是為了送給生病的媽媽,讓媽媽高興,讓遠方的爸爸放心。
生:而且月季花多美啊,許多人都愛觀賞它,小女孩真不愿意去破壞那份美麗,于是,她選擇了只摘花瓣。
師:哦!原來如此!正是摘花瓣這一細小的舉動,更讓人覺得小女孩是個懂事的孩子。作者也沒有責怪她的意思。她被小女孩深深的感動了,所以在與小女孩的交談中,“我”始終是輕輕地詢問。正是因為作者的寬容,才會被了解到小女孩背后的故事,才會被這個故事所感動。小女孩對母親的那份濃濃的情意打動了作者的心,這情意正像香飄四方的花瓣一樣,悄悄地飄到了作者的心。這真是花瓣飄香啊!讓我們再讀讀課題吧!
生:(深情地讀課題)
師:也正是因為這份感動,作者才會將她看到的、聽到、想到的寫下來,讓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小女孩那金子一般的心。請每個同學自己再有感情地讀讀課文的第2-9節。將這份感動也深深地印在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