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 8 教案
據透露,秦檜在遺囑中激烈指責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空言誤國,“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國而好言國事”,以為慷慨激昂就能救國救民,更以為說過就等于做過了。自己不挑擔子,還好以大帽子壓人,政府只要提出一韜光養晦,就會被指賣國;只要一與金國議和,就會被指媚外,而戰爭需要大量積累,需要“暫息兵戈勤稼穡”與民生息。秦檜說自己不得不以強勢壓下這種言論,斷了不少空談者的仕途和財路,但“開罪言路罪在身后”,國事艱難又難免掛一漏萬,身后的名聲是不可指望的。有意思的是,秦檜說岳飛對知識分子的空言比他還反感,并認為岳飛本人究竟并非讀書人出身,更注重實戰成效。
秦檜在遺囑中辯解說,帝位一旦有紛爭,內戰必起,國家必亡,因此不如保全半壁江山;而即使帝室無恙,但畢竟皇帝已經對擁兵大將起了猜忌,此隙一開絕難彌合,即使岳飛本人無所謂,但手下驕兵悍將也難保萬一。至于自己事后為皇帝分謗,從公議而言,高據相位責無旁貸,為江山社稷只好犧牲自己的令名;從私情來說,高宗于他有“知遇之恩、信任之專”,他也只能為知己者死。
所以,教誨子孫,高宗在位或可保秦家富貴,而高宗百年后秦家必將被清算,“民忿欲泄終需泄”。他感慨,“生逢亂世家國顛沛”,總想做點經世濟國的實事,但“為實事者均不見容于當下”,岳飛難以見容于皇帝,而他必將更難以見容于言官史冊,后世只有那些維持亂世危局的當局者才能體會他的苦心了。
據專家介紹,民間形成定見的秦檜是金國“*細”的看法,都無實證,卻有很多反證。南宋的史學家就留下很多資料,如李心傳寫的《要錄》說,秦檜不是金人“*細”,只是主和派而已。徐夢莘寫的《三朝北盟會編》說,前御史中丞秦檜和家屬從金軍占領的楚州孫村中逃歸至漣水軍丁祀水寨,只使用“逃歸”二字。熊克寫的《中興小記》說,秦檜從敵中歸來,也沒說他是“*細”。
只有張邦昌友婿朱勝非寫的《閑居錄》說,秦檜全家及婢仆從金國歸宋,不是“逃歸”。朱勝非是擁護張邦昌的,而秦檜是一直反對金人立偽張邦昌,秦檜與朱勝非矛盾尖銳。秦檜執政時,朱勝非被廢居八年,有利益沖突,因此專家認為可以斷定朱勝非《閑居錄》所記是對秦檜的打擊報復。另有《金人南遷錄》說,天會八年,金國諸臣害怕宋朝君臣報復,主張放縱秦檜歸宋朝。然而《金人南遷錄》是一本謬誤百出的書,此書對秦檜的敘述是“曉然傅會”,是錯誤的。
而從宋高宗的詔令中可以看到趙構是熱烈歡迎秦檜逃歸宋朝,他將秦檜比作漢代的蘇武,常持漢節。秦檜自己寫的《北征紀實》中,可以看到他在金軍中想盡千方百計,最后才能逃歸宋朝,情節十分具體,絕難杜撰。秦檜逃回宋朝,皇帝趙構稱贊秦檜“忠樸過人”,比作蘇武,朝中宰相重臣如范忠尹,李回等人說秦檜是忠臣,使許多朝臣不再懷疑秦檜是“*細”,李綱書寫贊揚秦檜“精忠許國”,“立大節于宗社傾危之秋”。這充分說明金人并不是縱使秦檜歸宋朝。
課前思考:說說寫寫
這一題要求學生學寫請假條,知道請假條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況下應該寫請假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