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說課
一、說教材
《蒲公英》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成熟的蒲公英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所持的態度,選擇不相同,結果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應該聽從前輩的正確教導,實事求是、腳塌實際。文章不但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時語言優美、生動,又是一朗讀的好材料。
教學重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來理解課文,讀好課文。
教學難點:深刻體會寓言的含義。
二、說教法
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緊緊抓住兩條主線進行精讀指導:一是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并讀好人物對話;二是引導學生從蒲公英種子的不同選擇而造成的不同結果中領悟作者的情感傾向。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讀的訓練,以讀代講,力爭讀出情、讀出理。還力求在課堂中創設一種童話世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三、教學流程設計
1、復習導入。上課伊始,讓學生觀看動畫,并緊扣文本,引導學生感受蒲公英種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同時通過教師的談話導入新課的學習。
2、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是重點,我先請學生到第四自然段中去找蒲公英種子的不同命運,為什么他們的命運會這樣不同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學生到第二自然段太陽公公的話中去找答案。這時順勢抓“親切”“囑托”這兩個詞,讓學生讀好、讀懂太陽公公的話,并通過轉述來反饋學生對這段話的吸收。轉到第三自然段教學后,我又借助課件指導學生感受沙漠的“金光閃閃”和湖泊的“波光粼粼”,讓他們體會到兩顆小種子自以為是、得意忘形的心態,并結合體會指導學生用朗讀表現出來。在教學中,我始終嘗試著把學生帶到童話的情境之中,當太陽公公、當蒲公英小種子,通過不同的角色體驗,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悟,讓他們走進課文,與文本展開零距離的對話。最后又回歸到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從不同命運的對比中,體會內涵的道理。
3、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說話練習:在學生學完全文后,我設計了“假如你是太陽公公,會怎樣勸告那兩顆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種子?”“如果你是那顆落在沙漠里的小種子,你臨死前會說什么?如果你是那顆落在湖泊里的小種子,你臨死前會說什么?如果你是落在泥土里的小種子,你會說什么?”,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4、采用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有兩種對話: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一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前者是學生以“文本”為憑借與作者進行的跨越時空的契合;后者是師生雙方以及學生之間敞開心靈、人格對等的精神交流。“對話”的本質不是把一種觀點強加給另一方,而是一種共享: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對話,昭示民主、平等,學生與教師一樣,有獨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達內心的空間。
我想: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應該努力的更多體現這兩種對話的優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