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本學期執教的實踐課,自我感覺還不錯.
教學時抓住了三點,即勾踐在吳國的穿,住,吃,穿的是"粗布衣",住的是"石頭房",做的是"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從生活的不同側面,典型地反映了勾踐在吳國的處境.大人讀起來能很簡單地體會到勾踐受到的屈辱是多么的大.可是,讓三年級的,缺乏生活經驗的孩子體會到卻是一件并不容易
的事情.果然,上課的時候,他們有的說勾踐做的是類似保姆的活.
課前,我就預感孩子們在體會上有困難,所以在問題和環節上都有所準備.1,加強對比.引導孩子們想象,勾踐在自己國家內的穿,住,吃的情況,通
過對比,體會生活的強烈變化.
2,學習"仆",的古文字,加以闡釋.我搜集了古文字的圖片,加以說明,作為古代的奴仆,沒有地位,跪著干重活……通過講解,孩子們體會到了"奴仆"
的含義.
3,故事內容的補充.給學生講講勾踐受到的其它屈辱,讓他們進一步體會勾踐受到的是"屈辱".這一準備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我在教學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的故事。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緊扣詞語,積累運用。
新課程改革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培養,提倡有效教學。上課伊始,我便讓學生朗讀我所出示的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幾個詞語:兵敗會稽、萬般無奈、受盡屈辱、臥薪嘗膽、時刻不忘、轉弱為強, 目的不僅在于復習舊知,更多的是能讓學生對文本有個整體的把握。上課過程中,我也緊緊扣住重點詞語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越王為何要向吳王求和時,抓住“萬般無奈”;學習越王在吳國的生活狀況時,抓住“受盡屈辱”;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緊抓“時刻不忘”……授課結束時,我還不忘讓學生再次運用詞語進行復述。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讀會說會運用了。
二、緊扣文本,引導想象。
在學習謀臣們的反應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說說書上是怎么說的,在交流朗讀之后,我便不失時機地馬上引導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個謀臣,你會怎么說?”然后我當吳王,讓孩子們當謀臣,來說服我,在表演中,學生體會到了謀臣的擔心和吳王的驕傲。
學習“受辱三年”這部分時,我則引導學生想象:越王除了受到穿的、住的、干的活以及時間長這些屈辱之外,還會受到怎樣的屈辱?學生想象了多種情境:給吳王駕車,遭人嘲笑;風雪交加,他吃雪解渴解餓,在想象中,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越王的忍辱負重……
但是,遺憾也是有的,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重點,還是難點。在教學時,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理解一個中心句的基礎上重點把握吳王怎樣臥薪嘗膽的,然后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臥薪嘗膽”字面上的意思以及它的深層含義。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因為太強調“臥薪嘗膽”的意思及深層含義,結果導致朗讀不到位,教學環節還出現了一次反復,現在想來,真是太不應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