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前幾天師傅來聽我的課,由我執教《臥薪嘗膽》一課,下面就來說說我的一些教學反思。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我在教學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的故事。
要學習第4自然段了,我問學生:三年后,勾踐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以引起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的興趣。學生自由讀了一遍后,我又讓大家齊讀,當大家讀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這句話時,我就告訴學生這就叫“臥薪”;當學生讀到“……總要先嘗嘗它的苦味……”時,我就說這就叫“嘗膽”。接著問:“現在,誰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臥薪嘗膽’的意思?”這時,學生都能說出臥薪嘗膽的字面意思。我又問:“僅僅臥薪嘗膽就能報仇雪恨嗎?”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要報仇雪恨,就必須使自己的國家富裕起來,必須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同時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這時,再讓學生談談“臥薪嘗膽”的真正含義,學生都能從更深的層次來理解: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要艱苦奮斗,發奮圖強!
不足和遺憾
1、在教學中,由于自身的特點和教材本身屬于歷史題材,感覺比較沉重,因此在上課過程中總感覺沒有激情,不管是學生還是我,都沒有能夠進入故事情境中,不能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融為一體,因此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調動得不夠。
2、對教材的研究上,我沒有能夠事先填補歷史故事中的一些空白之處,比如為什么越王勾踐“萬般無奈”,為什么說他們在吳國所做的事情是“受盡了屈辱”,如果這些能在教學時好好讓學生體會一下,或許就能使學生更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也能更真實地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了,朗讀也會更加入情入境了。
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年輕教師的我才剛剛起步。通過這一次公開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覺到現在的自己只是河灘上的一塊粗糙的鵝卵石,要經過長期的打磨才能光滑和富有光澤。前面的路還很長,今后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鉆研教材,吃透作者的寫作意圖,對不同題材的課文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能各有所得。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臥薪嘗膽》是蘇教版第五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著重表現越王勵志圖強的精神。
我在鉆研教材后,看了薛法根老師的課堂實錄,又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收到了實效。
1、第一課時學習中,向學生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了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斗爭的激烈與殘酷,及早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情景中。為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2、課文的重點部分入手,達到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臥薪嘗膽》講的是一則歷史故事。我并沒有從故事的開端講起,而是用概述性的語言直接過渡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部分,讓學生觀察圖畫,讀課文,說說勾踐怎樣臥薪嘗膽?主要讓學生體會勾踐經受的苦難。然后,再提問:為什么要臥薪嘗膽?這樣自然就引出了故事的開端和發展。